納粹也會有尊敬藝術幫助猶太的軍官,為納粹賣命的猶太人在迫害自己同胞的時候也會救下主角,同是被德國人奴役的波蘭人卻大聲叫嚷着要抓住猶太同胞,在德國人窮途末路之際隐忍膽小的波蘭人也開始反抗起來,上層階級的猶太人整天去酒館閑聊不顧外面同胞死活。。。。。。。
你必須得承認,你所見的,都是事實。
沒有額外的東西來渲染,亦或是添加些别的作料來讓你繼續認為——啊,納粹就是殘忍的,正義必将戰勝邪惡,希望永遠大于失望!
很可惜,現實并不是這樣。影片結尾沒有什麼很大的希望,主角的家人或許已經慘遭不幸,那位恩人德國軍官也死在了蘇聯人的手裡。
這個時候,主角重新成為了光鮮亮麗的鋼琴家,在輝煌的音樂廳裡奏起了肖邦的波蘭舞曲。
很多時候,一部電影不需要主題,尤其是在涉及到社會文化民族狀态下的題材,由于為現實過于複雜,那些火急火燎想要宣示主題的電影往往會給人“假”的感覺。
整篇看下來,主角是軟弱的,是被某些具有崇高信仰的階級所鄙視的“沒有骨氣的藝術家”。
而我很欣賞主角,因為他具有絕佳的運氣和頑強的生存渴望,最後重新坐在了輝煌的音樂廳内,演奏起波蘭民族的肖邦舞曲。在他背後,是死去的親人,遠去的情人和失蹤的恩人,以及無數二戰時期死于非命的猶太人。
無需帶有意識形态的階級批判,無需故作高深和矯揉造作的煽情,光就這一點,很多電影無法望其項背。
在華沙深夜的廢墟裡,一個衣着褴褛的亡命之徒,在德國納粹的陪伴下彈奏肖邦的叙事曲。這就是ridiculousness,the greatest ridiculous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