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悠并不想理會甯武,不管他是揶揄嘲諷也好,妒忌生怨也罷,她自充耳不聞,與父親和姨娘進了門去,和樂融融成一片。
甯武自讨個沒趣,父母親也懶得對他搭理,他便默默跟在一旁,看着甯悠與家人言笑晏晏,不再出聲了。
傍晚舅舅一家過來,小舅董惕守和舅母楊氏、二房文氏,領着表哥董仁城和表嫂蘇氏,兩個表妹,才五歲多些的表弟董仁堅,一歲多的外甥,熱熱鬧鬧地跟她們一家湊成了一桌。這還是甯悠成親兩年以來頭一回一家人湊這麼齊整,坐在一處。
小舅最初是父親帶在身邊起義的,他讀書還成,卻實在不是什麼帶兵的材料,父親就安排他在軍中做些後勤調度一類的活計。今上稱王時,命他為河東軍兵馬曹判、轉運副使,後來他又調任雲州衛轉運使,回到京城後官累如今的兵部員外郎。
表哥董仁城則是走了甯翊原不願走的路,被今上點為勳衛帶刀侍從,在外廷當差。
董仁城自小也與甯悠和甯武玩兒在一處,不像甯武總欺負她,他卻是個古道熱腸的性子,很有長兄風範地攔着甯武,還對他說對待弟妹應當呵護友愛。甯武不服氣,便将矛頭轉向他,這哥倆因此總是鬧到打作一團。
如今三個玩伴都大了,各自成了家,也有了各自的兒女。甯武家的長子都兩歲多了,聽說去年又抱了小的。董仁城比甯武歲數小,成親也晚些,這才剛有的兒子。
甯悠見着表嫂抱着小外甥,惹人心愛得很,便挨着她坐在一起,逗着小家夥喊表姑,說些喂養撫育上的私房話。
不大會兒董仁城探過頭來,問她:“殿下可幫着你帶兒子麼?”
甯悠道:“自然幫着帶,那是他親兒子,他不帶誰帶?”
蘇氏便順水推舟地提醒:“你瞧,人家殿下藩國事務那般忙碌,還在外帶兵,回到府裡照舊是幫着帶兒子的。你卻總是見天往外跑,和你那幫子朋友兄弟喝酒玩樂,不知回來陪陪兒子。”
甯悠心說得虧沒讓甯翊去外廷當差,看看,這進去了果然是每日閑得無所事事。尤其表哥這喜歡廣交朋友的性情,可不是被拉着一道堕落了。
董仁城摸摸鼻子,沒吭氣。
舅母問:“鹿兒,怎麼不等世子大些帶着一起回來,也讓我們瞧瞧小家夥。”
甯悠解釋了原委,這次主要是為着回來探望陛下和母後的,所以不宜耽擱那麼久。待往後有機會,再帶着寅兒一起回來看望親人。
一直沒說話的甯武忽然插上一句:“下次回來,哼,不知道什麼時候了。”
他坐在對面,甯悠視線投過去,本想向他表明自己的不快,他卻壓根不與她對視。
父親沖他道:“好了老二,你兄妹倆私下裡吵吵鬧鬧去,一家子都在,少說這些不中聽的話。”
甯武這個混不吝,居然是頂嘴道:“我說錯了麼?嫁到那邊塞之地,嫁給那麼個……”
父親見他又要口出狂言,一拍桌子喝止道:“夠了!”
小舅忙是出言圓場,“哎呀,好了好了,好容易咱們全家人聚在一處,鹿兒也難得回來,都開開心心的。召威,你就少說兩句、少氣你爹兩回吧,大老遠跑回來,總惹你爹這般生氣,哪像個長子的樣兒啊。”
兩個長輩都發了話,甯武才是消停了。
可甯悠心裡卻很是不痛快。
她與甯武這也兩年多沒見了,成親時人家要長兄相送,他非是不從,最後是甯翊把她從府裡送出去的。親禮自始至終她都沒見過他的影子,這便是口口聲聲疼愛她的兄長的做派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