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齊了,趙虓讓王淮給施桁和屈寒松賜了座,道:“這陣子了,還喊各位過來是想議論幾件要緊事。各位相公還沒用午膳,不妨事吧?”
趙虓自己也還餓着呢,底下衆人哪有敢說妨事的,紛紛道以國事為重。
“好,那就先議确定皇考的谥号和廟号這事。各位有什麼想法,都提提吧。”
施桁望望屈寒松,謙讓請他先提,屈寒松便道:“大行皇帝收天下之兵、以英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乘時應運,豪傑景從,戡亂摧強,遂成帝業。崛起軍陣,奄奠海宇,自漢以後所未有也。以臣看來,谥号可效法漢太祖、唐高祖,以彰武聖文德。”
“您這意思,皇考谥号也用‘高皇帝’、‘太武皇帝’?”
屈寒松急忙解釋:“臣隻是建議借用‘高’與‘太武’之美稱,并非全然照搬。”
趙虓看施桁:“施相是什麼意見?”
“臣也贊同屈相的這個議定方向,不過具體谥法、選字,還需謹而慎之、認真遴選才是。”
趙虓不置可否:“幾位副相也說說吧,集思廣益嘛。”
葉登達、黃枰、彌纓三人被忽然點了名,一時都有些緊張。揣摩他這意思,恐怕是對兩位首輔的回答不是很滿意。
彌纓稍作思考,有了些頭緒,最先站出來答:“我大行皇帝雖得天下易于漢高,然經理太平之業百倍。高祖不數年而卒,大行皇帝二十八年纖悉具備,無以加矣;高祖猶有諸臣,大行皇帝自聖心神畫者獨多也。可稱,大略同于漢高,精密媲于光武。是故,非上上之谥不足以表千萬古之一帝也。”
趙虓總算表露些贊許,“彌相此言最合我意。”
好一個“上上谥”啊,要說會揣摩帝王心思,誰比得過彌纓你啊。其他幾人心裡頭多少有些嗤之以鼻地嘀咕,不過也豁然明朗。找準了方向,自然是朝着溜須逢迎這條路絕塵而去。
廟号“太祖”最先被定下,谥号上,幾人則七嘴八舌地提了一連串備選,先有“聖英武德文皇帝”,又再加字為“神功聖明英武文皇帝”,再改為“神功聖明武德至仁文皇帝”……
趙虓聽了半晌,隻覺得草率得不成、亂來得很,便喊了停:“各位,回去跟中書省、禮部的官員們再好好商讨商讨,廣征博引以後再定。我沒有讓你們今日就倉促定下的意思,就别擱這兒硬湊字了。嚴宗伯,你來牽個頭,給你半個月時間,夠不夠?”
嚴境寬忙應:“足夠,足夠。請陛下放心,臣一定拿出個讓陛下滿意的來。”
谥号這事就暫擱置,後邊又順道議了樞密使的人選。衆人順水推舟舉薦梁儲,梁儲不敢答應,連連推脫。
趙虓倒也考慮過他,畢竟曾經是他老嶽父的手下,朝廷削藩以來,梁儲一直找各種理由拒絕接受敕令派兵,中間幾次拖延都是他授意而為,趙虓對此還是心懷感激的。不過張德歉、陳棠這心腹二臣也是他要優先考慮的人選,若不放在樞密院,那就要往中書省塞了。哪有那麼多位置呢?
何況中書省經了丁泰汪玉一案後已暴露出弊病來,他早想廢置了。往後恐怕還得大刀闊斧改制變革,于是這議題最後也沒議出什麼結果。
施桁又提要盡快撰寫即位诏書和确定登基吉日之事。
趙虓道:“吉日禮部來定,就不讨論了。至于诏書,你們推選個好筆杆子來寫就是。”
衆人都小心翼翼瞟向葉登達。
這一屋子人裡論筆杆子,他若稱第二,那便無人敢稱第一了。
葉登達年輕雖輕,卻是朝野内外赫赫有名“連中三元”的狀元宰相。所謂“連中三元”,便是指不僅殿試第一,鄉試、省試中亦為第一。如此善作文辭的大靖第一才子,誰敢與之争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