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着侯爺一會兒還要回來議事,崔氏便讓女兒們散了,自家慢慢品起茶來。
白瓊三人辭了崔氏,從熙和堂出來後,便各回各家了。
崔氏派丫鬟抱着布料随白瓊一道回碧影閣,還是今兒一早來傳信的芳菲。
回到碧影閣,白瓊讓雲卷将禮單放在臨窗的案幾上,等會兒她就要動筆。又讓雲舒給芳菲抓一把大錢,例行放賞。
芳菲接過賞錢,在白瓊面前謝過賞後,便步履輕快地離開了。下人心裡也自有一杆秤,吳姨娘雖然不得寵,且已登極樂寶境而去。不過吳姨娘在世時,卻是五姑娘從中周全的。
即使是這樣,也有老管事仗着自己在侯府多年,克扣為侯府生育過子嗣的姨娘,竟連喪儀這樣的身後大事也不顧。
芳菲對幾年前的舊事不甚知曉,卻知道五姑娘是寬和的性子,也肯放賞。對于丫鬟而言,這樣的主子已經算是好侍候的。
未到掌燈時分,白瓊便已将所有禮單拟完。
别看禮單有厚厚一沓,真要挑揀起來,除去先前拟好的幾家,餘下的這些,沒有一家是強過宣甯侯府的。
從祥慶堂出來,宣甯侯再回到熙和堂。
“瓊姐兒的事暫且放一放,眼下還是先以瑞姐兒為主。”都說長幼有序,宣甯侯也确實更看重長女。
不知婆婆和侯爺說了什麼,丈夫這會兒倒要先緊着瑞姐兒來。崔氏自無不允,反正瑞姐兒是長女,也本該她先出嫁的。
宣甯侯心裡藏不住事兒,不等崔氏相詢,他自家先合盤托出。
“娘的意思,讓咱們搭把手,也替琬姐兒和琰姐兒相看下。”兩姐妹是雙生子,隻比白瓊大兩個月。
若說白瓊是因為排行最小,所以不着急相看。而前面這兩個姐姐,則是張氏左挑右選,實在找不着合心意的。沒了辦法,這才讓丈夫去婆婆那裡磨一磨。
“隻要老太太開口,侯爺必是應的。”張氏對丈夫如是道。
功夫不負有心人,白二爺到底說動了母親。
老太太也沒一口應下,隻說讓侯爺幫着相看,這才派人去熙和堂,請長子過來一趟。
張氏要求也不高,她不求着能找像景順侯府那樣的,隻要是殷實人家就行了。
而張氏人為的殷實人家,隻怕也是相對于勳貴而言。若是尋個一般富戶,隻怕張氏立時便要翻臉。
宣甯侯雖答應了母親,但一時也尋不出合适的人選。隻有先把瑞姐兒的事定下來,然後才能接着往下看。
而白瑞之後,則是崔氏所生的白珩。
“珩姐兒的事,你可和惠國公夫人說準了?”雖然妻子對此事胸有成竹,可宣甯侯心裡還是沒底。
就算是惠國公庶子,可惠國公府顯然不是自家可比。一是聖眷,惠國公府不僅在先帝一朝便極為風光,老惠國公是先帝近臣。便是到了本朝,如今的惠國公世子,也是極得聖人看重。二十出頭的年紀,便掌管詹事府,可以說是聖眷優渥。
惠國公世子是聖人做太子時的伴讀,世子夫人又是先帝親自指婚,内閣大學士的女兒。惠國公長女又嫁到荥陽鄭氏作宗婦,怎麼看都要比宣甯侯府強上百倍。
而惠國公府的公子,即便是庶出,也有不少人家願意以嫡女聯姻。
且惠國公這一代,隻兩個兒子。一是惠國公世子,另一個,便是崔氏瞧中的女婿人選。
崔氏聽丈夫提起此事,心裡是有幾分把握的。雖然娘家也有不少人拐着彎,想把女兒嫁到惠國公府。但一來如今京城之中,崔家女兒坐在公卿夫人位置上的,隻有她和堂姐。兩人在京中多年,不說是相互扶持,這情分也非旁人可比。
再說其它,想把女兒嫁到京城的人家裡,能強過宣甯侯府的不是沒有,可到底隻有崔氏的名号,家中既無官職,也無産業,便是說親,也比不過自家。
崔氏對丈夫微微颔首,宣甯侯也就放下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