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廠?這是好事啊!
這是胡村長的第一反應,但是很快的,胡村長就反應過來,既然要辦廠,為什麼不是清明村,而是雙河村呢?他們清明村和顧少才是一家人啊!
“這個,自己村子就有廠的話,那可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啊!”
顧瑜今天才發現,這胡村長也是個妙人,他不好意思指責顧瑜厚此薄彼,隻能特意強調好事兩個字,這是拐彎抹角的控訴顧瑜胳膊肘往外拐呢!
顧瑜笑了笑,給胡村長解釋了在雙河村辦廠的原因。
“……其實咱們村的作坊明年也要擴大規模,到時候,可能整個清明村的人都不夠用。當然,如果村民願意,也可以去雙河村務工。”
“原來如此,顧少有心了。”胡村長終于釋然了,顧少果然是好的,什麼都為清明村考慮到了,既然如此,清明村也不能拖後腿才是。
胡村長主動請纓充當中間人和雙河村商量相關事宜,顧瑜自然求之不得,連忙表示一定不會讓胡村長白忙活的。
由胡村長和雙河村溝通,顧瑜相信,雙河村必然不會拒絕這件大好事的。事實證明,顧瑜猜的一點都沒錯,隔了兩天,胡村長就帶着一名精幹的農家漢子來到了顧瑜的小院。
胡村長帶來的漢子自然就是雙河村的何村長了,胡村長說過,何村長是個機靈人,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胡村長給雙方做了介紹,何村長對顧瑜這個财神爺自然是恭敬有加的,雙方稍稍寒暄了一番,就進入了正題。
何村長拍着胸脯表示,隻要是雙河村地界,顧瑜想在哪辦廠就在哪辦廠,沒二話。
何村長如此配合,顧瑜自然很高興,不過具體位置,還是要實地查看過後才能決定。所以顧瑜隻是詳細詢問了關于木薯的事宜,比如說能不能穩定供應,如果野生的不夠,村民願不願意種植之類的。
雙河村人對木薯可以說很熟悉,就是何村長年輕的時候,也曾外出打工,他打工的地方正是盛産木薯的南方地區,所以,何村長也很懷疑,顧瑜口中的木薯粉真的能賺錢嗎?
“這個,出了西南地界,木薯幾乎遍地都是,還需要專門種植嗎?”何村長小心翼翼的問道。
看來,他還是低估木薯的産量或者說普及性。
“當然,如果能夠保證原料不斷的話,種不種的都無所謂。”
顧瑜這麼一說,何村長終于放心了。其實雙河村和清明村的情況很像,清明村是四面環山,通往清水鎮和山陰鎮的路,都是先人在山間硬生生開出來的,至于雙河村嘛,同樣也是一個群山懷抱的小山村,不同之處在于村子南邊的山丘多年前山體滑坡,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對外通道,雙河村民這才能走出去,所以說起耕地,雙河村和清明村一樣緊缺,自然不願意把寶貴的耕地種植木薯了。
大緻和何村長敲定了合作事宜,顧瑜心情大好,晚上更是親自下廚,整了一桌好菜,讓饑腸辘辘的俞辰和劉副官、張軍醫又驚又喜:要說小院誰的手藝最好,莫過于顧瑜顧大少了。可惜顧大少畢竟是主人,不可能天天圍着鍋台轉,隻有偶爾來了興緻才會親自動手,今天他們有口福了。
劉副官和張軍醫當初是為了照顧俞辰才住進小院的,現在俞辰身體恢複的差不多了,其實兩人已經不需要全天候待命了。但是顧瑜沒開口,兩人也就繼續住着,天天擡頭不見低頭見的,在顧瑜心中,劉副官和張軍醫和親人也沒差多少了。
一家人圍坐一桌,說說笑笑,顧瑜辛苦做的菜連菜湯都沒浪費,通通被一掃而光,這大約是對做菜者的最高敬意。
吃完飯,電燈泡們就自動退場了,留下顧瑜和俞辰這對小夫夫膩歪。當然了,膩歪隻是劉副官和張軍醫的評語,顧瑜是無論如何都不會承認的,他和俞辰那是正常的交流。他們夫夫,白天各忙各的,隻有晚上睡覺前才有那麼一點時間說說話,怎麼能說是膩歪呢?
夫夫獨處時間,也是顧瑜說話比較多,俞辰基本都是聆聽者的角色。不過俞辰雖然話不多,顧瑜的話他都有認真聽,并且很多時候能夠給出一針見血的意見,讓顧瑜受益匪淺。
今天的主要話題自然是雙河村了,顧瑜絮絮叨叨的講訴了和何村長見面的經過,最後道:“改天還要請玉書先生和我走一趟雙河村,廠子的具體選址還得他來拿主意。”
顧瑜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做生意,他是标準的菜鳥,隻不過是占了多活一世的便宜,想法比較多而已。但是現代社會的生意經未必完全适合大良,所以還是要有大良本地人掌舵才行。
大良通訊技術還比較落後,電話的話,似乎國外已經有了,但是大良國内是沒有的,最先進的通訊工具大約就是電報機了,還是很笨拙的那種,小偷來了絕對偷不走。而就算是這樣電報機,也隻有少數幾個大城市才有,比如說湘城的三台就都掌握在大軍閥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