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瑜認真聽取了俞辰提供的信息,他修建清明城,最初隻是想讓自已過的舒服些,都城什麼的,他是從來沒有想過的。俞辰嘛,本來就是個護短的,他看清明城,估計戴上了超厚的濾鏡,于是顧瑜勸道:“夫君,我知道你對清明城的感情,但是我們不能讓感情蒙蔽雙眼,清明城畢竟是一座新城,我們要承認它存在不足之處,至于其他人提出的候選城市,夫君你是知道的,我活了三十多年,還沒有離開過西南,隻能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聽了顧瑜的分析,俞辰這會也冷靜下來了,顧瑜的話,不無道理。
“那麼,夫郎有什麼好提議嗎?”
“我确實有一個想法,或許我們可以圈出三到五個候選城市,然後組成考察團實地考察一番,最後投票決定都城花落何家。當然了,考察團成員和投票權都要給予品性正直的人才行。”
俞辰想了想,這的确是個好主意。
“不錯,就按夫郎說的做。”
俞家軍回西南休整,大良也得到了短暫的休養生息,并且不久之後,又傳出和平統一的消息,大良人民總算有了幾分盼頭。至于那少數頑固分子,還是那句話,胳膊擰不過大腿,民心所向,妥協不過是早晚的事。在此期間,俞辰和盟友們已經在忙着選都城了。
首先是組建考察團,顧瑜說過了,考察團好建,但是考察團的成員必須慎重挑選。首重人品,其次是公平公正的态度,還要考慮平衡各方勢力,因此,組建考察團費了不少功夫,好在俞辰很有耐心。前後花了二個多月時間,考察團終于成行了。
最後确定的候選城市有五座,包括清明城在内。五座候選城市的城主都加入了考察團,顧瑜自然也是其中一員。
其實清明城是有城主的,正是顧瑜最初的左膀右臂項玉書,如今已經是正兒八經的項城主了。然而,項城主卻是有苦難言,因為項城主身兼多職,同時還是顧氏集團的高層,考察團這一圈走下來,至少得大半年,項玉書怎麼可能離開清明城這麼久呢?沒辦法,最後隻能顧瑜這個名譽城主頂上了。
其實說到對清明城的了解,顧瑜絕對是不二人選,畢竟清明城原本就是顧瑜一手規劃的,清明城的發展前景也隻有顧瑜最清楚,所以,嚴格來說,顧瑜比項玉書更适合參加考察團。
顧瑜魂穿大良十多年了,以前雖然也總是出差,可卻從來沒有離開過西南,這一次是标準的長途旅行,别說是俞躍了,就連顧竟也忍不住紅了眼眶,他舍不得阿父。
看着兩個年幼的孩子,顧瑜也很頭疼,一直以來,俞辰在外征戰,顧瑜在家帶孩子,父子之間的感情自不必說,顧竟雖然越長越少年老成,可說到底,也不過是個十一歲的孩子,真扔下孩子大半年不管,顧瑜也是不放心的。
顧瑜思來想去,最後決定,把兩個娃都帶上。
對于顧瑜的決定,俞辰是不贊成的,不說安全方面,兩個孩子都小,長途旅行不比在家裡,這若是個有閃失,他和顧瑜恐怕要後悔莫及。
“夫君,我知道你在擔心什麼,不過我覺得,帶着孩子們一起走一趟,利大于弊。”不等俞辰開口,顧瑜先發制人。
“哦?還請夫郎指教!”
“我聽師傅過說這麼一句話,我覺得很有道理,就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咱們的孩子,不論我們願不願意,将來他們總歸不可能是普通人。如此,自然不能用普通人的方式培養孩子。”
“小竟過了年就十二歲了,若是窮人家出身,可以頂半個勞動力了。而且你也知道,小竟打小就聰明,帶他出去走一走,很多道理不用說,小竟也能體會到。至于躍兒,還是個愛撒嬌的小娃娃,可若是咱們都不在家,他哪裡呆得住。而且夫君不知道,小竟可是個好老師,我私下裡看到過很多次小竟教導躍兒,可是有模有樣的。有小竟看着,相信躍兒也能學到不少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至于學業方面,躍兒有祁先生教導,蒙學學業早就完成了,缺半年課完全沒問題。小竟的話,可以提前參加期末考試,以小竟的成績,必然是全優通過的。一個月後就是暑假,也就不用擔心課業了。咱們再把下學期的課本帶上,也不耽誤路上小竟自學不是嗎?”
俞躍雖然是小哥兒,可顧瑜并沒有厚此薄彼,顧瑜對俞躍和顧竟是一視同仁的教育的。這也是為了給俞躍最大的選擇梳,将來俞躍是娶是嫁,全憑俞躍的心意。
俞辰沉默了下來,顧瑜的話不無道理,雛鷹早晚是要翺翔天際的,他卻總想把雛鷹護在羽翼下,相比之下,顧瑜的教育理念更合适。
“夫郎說的是,倒是我鑽了牛角尖。”俞辰終于想通了,于是,初夏的午後,顧瑜一家四口開啟了小家庭的第一次遠行。
考慮到天氣越來越熱,考察團決定先考察氣候比較宜人的泉城渭南和花城儀源。
考察團在中原省的中原城彙合,原大帥是最早響應俞辰和平統一理念的人之一,而且雙方之間原本就有交情,算是比較鐵杆的盟友了。另外原大帥的獨子原恒病愈後,開始逐步接手家業,顧瑜一行人就是原恒親自接待的。
原恒一直很感激顧瑜,如果不是顧瑜,他現在估計墳頭草都老高了,顧瑜這次過來中原城,他當然要好好招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