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畫皮師手記 > 第12章 書塾

第12章 書塾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先生無奈撫須問道:“真知道錯了?”

“其實沒有。”青年實誠地擡頭道。

先生瞪他一聲,長歎一聲道:“總之,橫渠四句切莫忘記,你當年誇下海口說要當個好官的。”青年這回認真地應下了。

離去之時,先生望着長身玉立的學生漸漸遠去,朗聲笑道:“今朝春色如許,甚美。”

之後他們便許久未見了。

我偶爾也會知道些青年的消息,那是他昔日同窗拜訪先生時所提及的。聽聞他未進翰林院,主動謀了外放,去偏僻地方做個小小的官員。

同窗問他為什麼不想方設法留在京城,青年當時頗為潇灑地道:“無處不化龍。”

先生那時聽了,喜憂參半。

他那時就開始有意打聽青年的事,時常喟歎,歎這個學生太過倔強,弄不好會栽跟頭的。可他也欣慰,笑言這個學生最像當年的自己。

先生就這麼想着,繼續誦起聖賢書。

官場果然不好混,青年在小小的縣城裡栽了大大的跟頭,險些罷官。

他是不解的,明明君子無辜,卻是小人橫行。

他遠在千裡之外,先生聽聞後,卻不歎息隻是道:“我的學生,若連這一關都過不了的話,也是白聽我的教誨了。”

不知道青年最終過了那關沒有,隻知道他越發沉默,先生聽到關于他的消息越來越少。

不過這打聽來為數不多的消息裡大多是好消息,他熬了多年的資曆,慢慢升官。有着不錯的官聲和不凡的政績,從地方又回到了京中,熬着熬着也成了個當朝三品。隻是令人好奇的是,他一直沒來拜見先生。

等他前來拜見先生的時候,青年的年紀和幼時先生的年紀還要大了,而此時的先生已經成了老先生。老先生時常佝偻着背,還和往常一般教導學生。

中年的官員來拜見他,行禮之後,兩人便相對無言。

官員沉默寡言,老先生也不再和以往一樣唠叨。

許久之後,官員起身拜别老先生。老先生卻突然開口道:“我非官場中人,也不知你近來遇見了什麼難事。要是有什麼難抉擇的,你順從本心就是。”

官員并未起身,低頭道:“為生民立命。”

老先生歎了一身,轉身離去。

後來朝中出了個大事,官員一封朝奏九重天,聯合陛下一舉除去盤踞關中的毒瘤世家。世家所行之事暴露,朝野皆驚。

我想了想,關中。是了,他原先就是在關中任職的。

然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官員從此深陷流言蜚語和朝堂風波。他上書乞骸骨,今上勸慰再三,最終同意。

布衣之身的中年人前來拜見先生的時候,兩袖迎風潇潇然。

笑言:“當年遲遲不來拜見先生,見了也不說話,是因為學生在那關中小人胡作非為之時袖手旁觀。甚至差點受他們脅迫,同流合污,深覺愧對先生教導,故無言面見先生。如今小人已除,學生再來聆聽先生教誨。”

老先生問道:“如今可當不了官了,仕途、榮華可都沒有了。不後悔?”

中年人想了想,依舊像以前一樣實誠地道:“有些遺憾,但不後悔。”

老先生笑着搖頭看向遠方道:“當官嗎,官字不重要,好字才重要的。”

遠處是又一群孩童嬉戲,老先生這些年依舊在收學生,八九歲的稚童他教,準備科舉的秀才舉人他也收。如今日頭正好,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屋後的槐花如雪,片片潔白。

過了幾年後,老先生離世了。

老先生一輩子緻力教學,桃李無數,死後弟子痛哭,扶棺送葬。

在喪事了解之後,槐花落盡前,書塾迎來了新的教書先生。

那位辭官的較為年輕先生持書看向屋内的孩童們,一字一句講起了聖賢書。

春去秋來,時光緩緩而逝,孩童們大多貪玩嗜睡。一日,一個小童不小心在課上睡着了。年輕的先生輕輕将他叫起來,笑道:“周公此人是我的故交,想不到你如今也與他相識了。”

小童不大知道周公是誰,隻是覺得先生約莫在責怪他,忙低下頭。

“不必低頭,”年輕的先生讓他把頭擡起來,和藹地道:“誰還沒有犯錯的時候呢,就是先生當年也是很貪睡的。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小童聽了,擡起頭看向先生,端端正正地向先生認錯。

先生笑了。

這群孩童也很愛爬屋後的槐樹,我躺在草坪上懶洋洋地曬着太陽,眯眼聽着孩童們的嬉鬧聲。

年輕的先生走出書塾看見他們爬樹,也不呵斥,隻是自己抛了書,尋了一處陰涼躺在草地上招呼學生下來。又不少的孩童爬下書,照着先生的模樣也躺在草地上。

“以前總是不明白先生為什麼不讓我們去爬樹,那樹分明也不高。現在想來,”先生道:“應該是他自己爬不上去,于是也不讓我們爬。”

有孩童問他道:“先生,你說的先生是誰啊?”

“那是先生的先生。”先生回答了。

又有孩童問道:“先生,我們這麼躺在地上沒有事吧。”

“沒關系的,”先生回答道:“你們年紀小,不懂事,至于先生,先生年紀大了,老糊塗。”

孩童們笑成一片,躺在地上的先生伸了個懶腰道:“哎,早就想這麼幹了。”

我在不遠處躺着,同他們一起悠閑地曬太陽。

後來,我就離開了。走的時候,先生正逐漸變成老先生,但老先生還沒有去世。想來這間小書塾裡的老先生走了,就會迎來下一位年輕的先生,年輕的先生也會漸漸變成老先生。循環往複,像那個小和尚與老和尚的故事。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