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開業首日,因秦王和沈天德的光臨,立即在長安上層社交圈内掀起了巨大的波瀾。徐知薇的茶樓不再是簡單的茶館,而成了貴族們交際、會談和謀議之地。三個月的精心布置,不僅使茶館成為了貴客聚集的場所,更使其成為了長安城裡最受青睐的茶樓之一。
為保證茶樓的高貴氛圍和隐秘性,徐知薇特意設計了數個獨立雅間,每一間都有獨特的裝飾和氣氛,極為适合進行私人會面。雅間裡安靜雅緻,窗外是蒼翠的竹林,偶爾有風吹過,竹葉沙沙作響,氛圍恍如人間仙境。甚至連茶道師傅和管家都被排除在雅間之外,隻能通過一個精心設計的傳送器将茶飲傳遞到房間中,确保貴客在此能無憂暢談。
作為前世的秦王側妃,徐知薇自知在長安的權貴之中,有一類人物,他們身居高位,但礙于公職限制,往往不能在公開場合與商人直接交涉。為了迎合這一需求,徐知薇巧妙設立了名為“雲煙閣”的隐秘樓層。這一層的窗戶是用極為精細的雕花木窗遮掩,外面看不出任何異常,隻有茶館内的熟客才知道這裡是最為重要的商談之所。
“雲煙閣”專門為官商勾結和政治商議提供了理想的場所。茶館會根據每位客人的身份背景,安排合适的接待時間和茶點。每當有貴客前來,茶館的管家會提前通報,從茶館隐蔽的側門可直通雲煙閣,那些高層官員和商界大亨便可在此碰面,無需擔心外人窺探。
為了讓茶館成為更多高層人士的首選,徐知薇親自安排了茶道師傅和特别的茶品,最精緻的龍井、碧螺春,以及特制的禦前茶,都是從名山大川運來,确保每一位客人都能品嘗到頂級茶品。與此同時,徐知薇特别安排了幾位知名的琴師、書法家,茶樓内不時會舉行琴書雅集,吸引更多的達官顯貴前來聚會。
例如,每個月的初十,徐知薇會安排一次“名士談道會”,這是一個邀請儒商、學者和官員們的私人聚會。聚會主題并不複雜,時政、商業、茶藝、詩文,每個參與者都能在這場交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聚會的宗旨便是以茶會友、以文交心、以商合作。每次聚會過後,都會有不少官商勾結的意向,或許是新的合作機會,或許是政策上的突破。
随着茶館日漸繁榮,通過巧妙的安排,她讓政界與商界的人物在茶館中頻繁碰面,交流商機,商讨合作。尤其是每次有重大的政策發布或是商業投資機會,茶館都會成為最先流傳消息的地方。
徐知薇根據這些會議的情況,迅速在茶館内安排重要的政商人物會晤,無論是政權布局,還是商貿交易,她都會在幕後給予幫助,确保茶館成為這些人心目中不可或缺的交際場所。
面對她原本認為清晰,卻顯然已經日益混沌的将來,她都将繼續借助茶館這個平台,掌控更多的商機與政治資源,向着自己更高的目标不斷進發。
一轉眼,徐知薇在女學的日子已經過去了一年。這段時間,徐知薇也開始接到徐父從外方寄來的書信。信件内容雖然不長,但字句間語焉不詳,隐約透露出一些微妙的信息。信中提到,徐父在外地的生活一切安好,情況較為穩定,但偶爾也會因公務纏身,難以抽身。最令徐知薇揣測的是,信中提到,“大夏局勢,變化多端,須密切關注,切莫疏忽。”但沒有具體說明事情的詳細情況。每每讀到這些信件,徐知薇不禁陷入沉思——父親在外所遇的種種困境,究竟與何事有關?又為何要讓她知悉?她感覺到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緊張感,心中隐約升起一絲疑慮。
此時,女學内的氣氛漸漸發生了一些變化。随着春天的臨近,學堂中開始頻頻讨論起一件事——那便是明年春天即将舉行的女子科舉。
在大夏,女子科舉并非每年都有,而是每隔三年才會舉行一次。女子科舉的規則相較于男子科舉要簡單一些,但也絕非易事。首先,女子科舉分為兩個主要部分:詩詞賦文和女德禮儀。在初試時,女子們需要通過一篇關于詩詞、賦文的考核,這一部分的目的是考察她們的文采與書法能力。考生若在這方面表現優異,便能進入複試。
複試部分則主要考察女子的女德,包括她們對《女訓》、儒家經典中“禮”、“孝”的理解與實踐。複試中還會包括對家庭管理、家教以及個人品德的考核。
然而,盡管女子科舉的規則似乎較為寬松,但真正能夠通過考試并獲得舉薦的女子,仍然鳳毛麟角。要麼是出身名門,家學淵源,要麼是憑借自身的才情與努力脫穎而出。而中舉之後……
大夏女子并不能在朝為官,經過千辛萬苦通過了科舉考試,甚至高中女狀元,結果隻是可能被邀請入宮做個教授公主、妃子們識字讀書的女官,或者給自己找一個喜好才女的婆家。
雖然如此雞肋,但仍然是大夏女子憑借自己的才情獲取成功的最好機會之一,女學的同學們開始熱烈地讨論明年春天的女子科舉,林秀蘭、李清婉和吳紫嫣幾位同學都是出身名門的小姐,她們的目标無一例外地指向了這場科舉的勝利,尤其是林秀蘭,家中有重臣在朝,她幾乎可以确定自己能順利通過科舉。而徐知薇與大家有一句沒一句的聊着……
她,徐知薇,當初為何要進入女學,參加科舉?
她要用科舉逃避怎樣的命運?
徐知薇的目标從一開始就很明确,她不僅要在科舉中排名前列,還要就此入宮,從而一舉在朝廷與商界之間找到自己的立足點。
如今已是冬日,徐知薇在茶樓供熱上獨具匠心,打破了傳統大炭盆、火爐取暖的老套方式,而是仿照宮中溫室禦寒之法,采用了一種結合地龍和銅壺暖氣的新裝置。她在茶樓地面下鋪設青銅管道,巧妙引入地熱系統,将熱水沿着地下暗管循環流動,溫暖悄然自地闆下滲透開來,使茶樓内宛若初春暖閣,客人坐久也不覺寒意侵骨。
此外,每個雅間裡還放置了一種名為“湯暖榻幾”的獨特茶桌。這種茶桌四角藏着銅制湯壺,壺中熱湯炙炙,熱氣自桌面透出,既可暖手,又能煨煮花茶或湯羹。桌邊一側開了暗格,放置一排炭石,散發着淡淡熱氣,既保暖又無煙塵之擾,營造出雅緻溫潤的氛圍,讓客人品茶時感受到别樣的舒适。
是日,清晨薄雪尚未化盡,徐知薇推開茶樓厚重的朱門,冷冽的空氣中夾雜着木炭的清香。她原以為來得尚早,不曾想沈卿言已坐在二樓臨窗的位置,斜倚着案幾,低頭翻閱着一卷賬冊。窗外枝桠落霜,沈卿言一身玄色外袍,眉眼平和,仿佛融入了冬日淡薄的晨光之中。
“表兄怎如此早?”徐知薇盈盈行禮,嘴角含笑,帶着幾分意外。
沈卿言聞聲合上賬冊,擡眸笑道:“早些過來看看茶樓,這畢竟也算是我半個心血。”
過去一年裡,沈卿言是茶樓最可靠的幫手。自打她決意開設茶樓,沈卿言便不時前來指點,甚至親自與京中一些商賈名流牽線搭橋,引薦茶藝師傅,挑選上等茶葉,讓茶樓短短半年便名聲在外,在乾德街站穩腳跟。兩人間雖無言明,但在一次次相處與合作中,早已比尋常表兄妹更親近幾分。
“難怪茶樓生意越發興隆,原來三表兄日日惦記着。”徐知薇打趣道,語調裡帶着幾分揶揄。
沈卿言微微一笑,手指輕敲桌面,狀似不經意地道:“今日來,不光是為了茶樓。聽聞你這些日子功課繁重,不知下課後,是否有空一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