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過幾日,京試考卷已重新審閱完畢,柳永衆望所歸得了頭名狀元,趙祯意旨将其外放,可卻在上任途中因憂思成疾,不治身亡。蘇杭一帶的歌妓聞訊,紛紛趕來,三千歌妓皆是素衣白裳,頭戴喪花,跟着送行隊伍一路哭哭啼啼,将柳永葬在了潤州。這樣一位治學嚴謹、道德詩文俱佳的大儒蓦然離世,坊間雖已再無“奉旨填詞柳三變”,可煙花柳巷之中,卻唱紅了“楊柳岸,曉風殘月”。
柳永身故,鳳栖樓□□相約離了蘇州,卻唯獨與柳永關系最好的蘇卿憐未曾前往送葬。姑蘇城外,誰鏡中撫琴台,又怕弦惹指上埃。
趙祯滅蝗聖旨已下月餘,果然成效斐然,收到真定府傳來的文書,趙祯喜不自禁,連忙召見了包拯。
“這一計‘捉蟲換糧’果有神效,包卿當時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啊!”對于趙祯的稱贊,包拯确實當之有愧,他連連說道:“聖上謬贊,這‘捉蟲換糧’之計,并非包拯所謀,蝗災得以解決,乃是江甯府顔卿之功。”
趙祯聽罷來了興趣,“哦?顔卿,何許人也?”包拯應聲答道:“顔卿乃是淩泱閣閣主,為人謙遜有禮,武藝不凡,曾多次協助開封府破獲疑案,與展護衛交情匪淺。”
“哈哈哈,好!看來這江湖果然是卧虎藏龍啊!包卿,既然你說展護衛與他交情頗深,就命展護衛傳朕旨意,召顔卿進宮,朕倒要看看這個顔卿究竟是何模樣。”
展昭領了皇命,策馬南下,又一次來到了揚州。他到露落園之時,天色已暗,又被告知顔卿不在園中。他便将白龍駒交給守衛,自己則上街溜達去了。
除去煙花柳巷之地,揚州的夜晚是那樣甯靜祥和,走着走着,忽覺耳畔傳來一陣箫聲,展昭聞聲而去,穿過一帶園林,來到了瘦西湖。一泓曲水,細柳傾斜,較之于杭州西湖,倒真是環肥燕瘦,各具千秋,隻不過眼前之景,卻讓展昭覺得瘦西湖更勝一籌。隻見月色朦胧之下玉橋橫卧,橋上一人衣袖翩然,執箫而立,一曲《妝台秋思》,輕柔委婉,聲遠情遠。此情此景,非杜牧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箫”不可比拟。
展昭雖不知此曲是由“昭君出塞”為題所作,但也确實聽出了箫外之音,顔卿,該是想家了吧。
三日後的禦書房,包拯帶着顔卿觐見仁宗,趙祯一見顔卿便不自覺心生歡喜,這種感覺和他當日見到展昭時極為相似,卻又有少許不同。隻聽趙祯說道:“朕聞顔閣主風度翩翩,兼容并蓄,今日一見,果然稱得上是君子如玉。”顔卿拱手行了一禮,口稱:“聖上過獎。”似顔卿這般的濁世佳公子,雖說比起展昭少了點陽剛之氣,但據包拯所說,此人倒也是文韬武略無一不通,于是,趙祯那顆愛才的心又開始蠢蠢欲動了。
“聽聞顔閣主文武兼備,心思通透,曾多次協助開封府破案,朕有意封卿官職,日後就留在開封府供職,與展護衛共佐包卿,如何啊?”
顔卿聞言,輕笑出聲:“山野之人,不學無術,聖上美意,顔卿心領了,至于入朝為官,顔卿恕難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