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丞相給林落元取了個新名字,趙月繡。
林落元聽着,隻覺得别扭得很。
但她沒說什麼。
她在丞相府,過得極為惬意,她雖然不知道這家人打的什麼算盤,但他們對她關懷備至,吃的、穿的都是最頂級的。
半個月下來,她已圓潤了些許。
她雖然惬意地過着小日子,但心下一直保持警惕。
“要是古代女人能考科舉就好了。”她說罷又搖搖頭,“算了,能考我也考不了,學了三四個月,才認識幾百個繁體字。真是太難了……而且,讓我背詩還行,要真自己寫,寫不了一點。”
她坐在杏花樹下的秋千上嘟哝着,思考着如何謀一條出路。
“一直呆在這裡,太被動了。”
次日,林落元翻牆出府。
她喬裝一番,身着樸素的布衣,頭戴鬥笠,混入市集之中。
集市上人頭攢動,喧鬧非凡,各種叫賣聲此起彼伏。
她來到一個涼薯攤前,攤主是個熱情的中年男子,正大聲吆喝着:“姑娘,買一個吧,這涼薯可新鮮了。”
林落元看着涼薯道:“真奇怪,這個個頭沒我以前吃的大。”
小販聞言,忙賠笑道:“這批涼薯挖得早,所以小了些。”
林落元點點頭,說:“那給我來幾個吧。”
她正掏錢時,忽然聽到旁邊傳來一道蒼老的聲音:“大米收些嗎?” 隻見一位衣衫褴褛的老農夫,背着一袋大米,滿臉皺紋,眼神中透着無奈和疲憊。
小販回應道:“收收收!今年隻有這麼點嗎?”
老農夫唉聲歎氣地說:“是啊。今年雨水不多,咱家又隻有兩個人種地,刨開自家吃的,隻剩這麼點了。”
林落元心中一動,她深知古代“民以食為天”,極為重視農業發展。如果能在農業上有所革新,或許便是自己的出頭之機。
而且,她小時候在鄉下和爺爺奶奶一起種過地,對農桑之事非常了解。于是她便走上前去,和老農夫聊了起來。
老農夫告訴她,如今所用的犁具為江東犁,入土不深,翻耕的土地不夠松軟,種子播下後,根系難以深紮,收成自然大打折扣。
尤其今年雨水減少,收成便更少了。
林落元又接連詢問了數位農夫,得到的答案大緻相同。
她心中漸漸有了清晰的想法,若是能改良犁具,讓深耕變得輕松高效,必定能助力農事發展。
回到丞相府,林落元閉門不出,整日對着紙筆寫寫畫畫。
經過多日的苦思冥想,一款深耕大犁的設計在她筆下逐漸成型。
這犁具參考了清朝的犁具,加大了犁铧的尺寸,改變了入土的角度,還巧妙地設計了一個助力裝置,能讓耕牛拉動時更加省力。
設計圖完成後,林落元深知此事僅憑自己一人難以推進。
她拿着圖紙,來到趙丞相的書房。
此時,趙丞相正在案前審閱公文,見林落元進來,忙放下手中的筆,微笑着問道:“繡兒,今日來找為父,所為何事?”
秀兒?林落元微愣。
這個勞什子丞相能不能不要這麼叫她?真的很出戲。
但她很快便回過神來,恭敬行了一禮,将手中的圖紙遞上前去,乖巧地說道:“父親,女兒今天跑出府玩,突然聽到一個農夫在那裡哭訴,今年的收成不好。我問了之後發現,原來這邊的犁具犁得不夠深……所以我想起了這個犁具。”
趙丞相接過圖紙,展開細看,先是驚訝,随後轉為贊賞,接着又升起一抹心疼,輕聲問道:“繡兒,你在鄉下時,要和你舅舅一起犁地嗎?”
林落元依舊一臉單純,眨着眼睛道:“是啊,父親。我自小就在鄉下生活,每年春耕的時候,都會和我爹……舅舅一起耕地。我看到舅舅每天呆在地裡,特别辛苦,但收成又不夠好,于是我每天盯着那個犁具看,終于想出了改良的法子,我舅舅照着做了一個,沒想到還真挺管用的。”
她半真半假道。
她之前一直在趙丞相面前裝傻白甜,因此不能表現得太聰明。
但她隻能說是她原創的,因為如果她說是阿繡爹做的,那趙丞相必定掘地三尺,也會把阿繡爹找出來。
趙丞相微微點頭,眼中滿是欣慰,慈愛道:“繡兒,你真是個體貼的好孩子。”
林落元趁熱打鐵道:“爹爹,你可以把它獻給皇上嗎?如果這個犁具被推廣了,那農民的收成大大提高,他們的生活肯定也會變好。”
趙丞相沉思片刻,道:“繡兒,你心系百姓,為父深感欣慰。但這犁具改良,事關重大,為父需仔細斟酌,再呈給陛下。”
幾日後,趙丞相找衆人商讨之後,帶着林落元的設計圖面見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