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4月上旬籠罩在朝鮮半島的嚴寒揮手告别,春天終于來到了戰場。
深刻吸取了前四次戰役教訓的志願軍決定改變戰略,實施輪戰,各兵團輪番入朝作戰,這樣既可以保持一線充足的兵力和士氣,又可以持續不斷地向敵人施壓,争奪戰争主動權。】
王耀嘴角終于揚起說道:“春天來了啊。”
春天來了,也就不會有人凍死了吧。
伊利亞:“這場戰争現在隻會更難。”
阿爾弗雷德:“春天啊……可算來了。”
【3兵團、19兵團的6個軍正是第二番入朝部隊。
随着後續力量的到達,朝鮮半島的志願軍已經達到了70多萬,敵我雙方在狹窄的朝鮮半島集結了百萬兵力。
新的決戰如張弓之箭,蓄勢待發。】
阿爾弗雷德:“看來第五次戰役即将開始。”
王耀:“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結束。”
伊利亞:“但願早日結束吧。”
弗朗西斯:“又有悲劇要發生了。”
亞瑟:“但我們的擔憂毫無作用。”
【4月6日志願軍黨委在上甘嶺召開擴大會議,研究第五次戰役的部署。
會上爆發了激烈的争論,□□想要立即發動戰役,他認為志願軍如果繼續向北退,就會把聯合國軍放進鐵原。
鐵原作為朝鮮中部的交通樞紐極利于美軍坦克集群的開進,這将使以輕步兵為主的志願軍陷入極大的被動。
而副司令洪學智、鄧華卻主張應該将聯合國軍再往北放一點,志願軍則可以借機将其攔腰截斷,分割包圍,成建制消滅。
如果立即發動第五次戰役,隻會讓敵人一味地退縮,一旦戰線拉長極有可能出現第四次戰役後期的情況。
同時新入朝的部隊還不熟悉情況,現在就投入作戰過于倉促。】
阿爾弗雷德:“真正的敵人不會順應你的意見,那是盟友該做的事情。”
王耀:“他們也不會等到志願軍适應了再發起進攻。”
伊利亞:“這就成了退也不是,不退也不是。”
弗朗西斯:“有這幫孩子想的了。”
亞瑟:“但總得舍棄點什麼東西不是嗎?”
【但他們都勸說并沒有動搖□□的想法,因為□□剛剛得知了一個情報,美軍正計劃在東西海岸實施大規模登陸,一旦大陸成功,再配合陸上部隊的大舉北進,仁川登陸的一幕将會在志願軍頭上再度上演。
為了搶在美軍登陸前徹底粉碎其大規模戰役計劃,□□決心——反攻!攻出去!
他的提議很快得到了中央的支持,志願軍指揮部計劃以三個兵團十二個軍(含朝鮮人民第一軍團),在西線向聯合國軍發起全面突擊。】
王耀:“這是想再搞一出仁川登陸?”
伊利亞:“想來就是如此,如果沒有這份情報,後果應該會比想象的要糟不少。”
阿爾弗雷德:“别這麼看hero,戰争往往都是無所不有其極。”
弗朗西斯:“當真有意思多了,果然聰明人和聰明人的對決最有看點。對嗎?亞蒂——”
亞瑟:“你跟阿爾那家夥學什麼?好吧,我承認你說的沒錯。”
【無論在進攻寬度、投入兵力還是突擊距離上,第五次戰役都是抗美援朝以來志願軍最大規模的攻勢,而志願軍的預想也是十分堅定且完美的——将敵人徹底分割包圍,殲滅聯合國軍五個整師!
這期間範弗裡特接過了李奇微的指揮棒,成為了美第八集團軍司令。
這位參加過諾曼底登陸的将軍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指揮第八集團軍繼續北進,将聯合國軍凹凸的戰線拉平。】
[諾曼底登陸:代号“霸王行動”(英語Operation Overlord),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接近三百萬士兵渡過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諾曼底。諾曼底戰役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态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登陸過程:1944年6月6日早6時30分,盟軍先頭部隊總計17.6萬人,從英國跨越英吉利海峽,搶灘登陸諾曼底,攻下了猶他、奧馬哈、金灘、朱諾和劍灘五處海灘;此後,288萬盟國大軍如潮水般湧入法國,勢如破竹,成功開辟了歐洲大陸的第二戰場。在8月19日渡過塞納-馬恩省河後結束。]
王耀不得不承認無論過了多久他多少還是不放心的:“心理有數就好。”
他又看向諾曼底登陸的注釋,不禁眉頭緊皺,究竟是什麼樣的戰争需要接近三百萬的士兵?
伊利亞:“也就是說諾曼底登陸算是二戰的轉折點嗎?”
弗朗西斯:“這種世界性的大型戰争轉折點想必絕對不止一個,但哪一個都很重要。”
亞瑟:“288萬的盟軍……二戰究竟是一場怎樣的戰争?”
阿爾弗雷德:“至少從人數上來分析……得不出什麼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