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的話,哪裡還會有那麼多人擠破頭想要進城去,想要城市戶口。
這孩子在南城,可算是進了福窩窩,不比村子裡吃不飽穿不暖強嗎?
“老嫂子,我能理解你的心,可是你也想想咱現在的條件,就算是把孩子接回來,孩子能過得好嗎?”
“别的不說,就算家裡每天讓他吃上一個雞蛋,好吃好喝的都先緊着他,咱們條件還是不如人家家裡啊。”
“更何況這封信上邊不都寫了嗎,人家副廠長家裡就一個女娃娃,人又是廠長呢,再怎麼不比咱們好啊。”
“老嫂子,你再想想,城裡的教育和咱村子裡的教育能比較嗎,肯定不能比較啊。”
“再怎麼說張淑娟也是他親媽,有親媽在,怎麼都不會讓孩子吃什麼苦的。說不定是外邊人誤會了。”
村長近幾年是深刻意識到教育問題的重要性。
從前村子裡有知青的時候,他們村子開辦了村小,娃娃們每天吃過飯散着步就能去上學。
可是自從知青一個個回城以後,他們的村小一下子就荒廢下來。
城裡肯定是好的,不然的話,那些知青不會一個個擠破頭想要回城。
就是在村子裡結婚嫁人的,也還是折騰着吵着鬧着要回城。
誰不想要過好生活。
想要過好生活首先得有知識。
那些知青就是一個個高考回城的。
孩子們要想走出去,必須要好好學習,有知識才能走出去。
可是他們村小沒有了,村子裡的娃娃們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走很遠的路到鎮上才能上學。
他看着都苦。
可也沒辦法說不讓孩子們去,也沒有辦法讓村小重新開辦起來。
條件太艱苦,沒有老師願意來的。
如今好不容易有娃娃在大城市接受教育,人家在南城過好生活,和城裡其他人家比較是差的,可是和咱們村子一比較,再怎麼差也是好的,天上地下。
村長的意思是還是别接回來了。
接回來也沒有人願意養。
等到老太太走了以後,那孩子哪家願意管呢。
到最後鬧成一團糟,都是麻煩事情,也會傷害了那孩子。
還不如就這樣吧。
想孩子了能打個電話。
大不了以後多攢攢錢往南城那邊打個電話。
信上邊都有地址和聯系方式。
以後也能多多溝通。
還是村長能夠把握住老太太的心思。
一味阻攔不會有效果,太過反而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也應該從老太太心底最在意的事情出發。
老太太現在滿腦子想的都是怎麼把孩子接回來,孩子才是她最在意的事情。
如果孩子回來,各方面過得不如在城裡好,還回來幹啥呢。
誰不想要自己的孩子過得好。
回到村子裡來,隻能像他們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
再怎麼宣傳他們農村好,也還是很多人想要到城裡去。
不然的話,為什麼知青想方設法要回城呢。
城鎮戶口就是有很多便利。
村長的幾句話,确實勸住了老太太。
老太太此刻腦子清醒了一些。
她雙手緊緊攥着那張印有糖果廠字樣的信紙。
是啊,孩子回來怎麼學習。
她可舍不得。
不學習怎麼走出去,隻有多去看看走走,才可以像他爸爸那樣,成為全家人的驕傲,才會拿着高工資。
她家小兒子就是讀了很多書,腦子靈活。
不然的話怎麼也不能當上司機,在旁人還吃不飽穿不暖的時候,她家小兒子就端上了鐵飯碗,這是多麼大的榮耀。
她的寶貝孫子肯定也可以。
要是回來了,她也舍不得讓孫子起個大早跑十幾裡路去上學。
來回路上麻煩。
而且在城裡環境也更好。
村長說的很對,城裡過的再差也比他們村子好。
而且家裡那幾個不省心的兒媳婦,擺明了是不願意的。
又不需要她們花錢,她手裡有錢。
那一個個的也都不是啥好的。
可惜呀可惜,她要是再年輕個幾歲,非要挨個修理她們幾個不聽話的兒媳婦不行。
現在她年齡大了,整治不動了。
老太太看着信紙思索了很久很久,久到村長腿站的都發麻了。
“村長,還是你說的對,怎麼也不能讓孩子回來吃苦。” 老太太聲音微微顫抖。
說出這句話她真的是下了很大的決心。
“老嫂子你能這樣想就對了。” 村長攙扶着人坐到凳子上,“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上邊都寫着地址和聯系方式,咱們現在就去打電話,讓孩子認認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