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告訴大家啊,什麼叫學佛啊?什麼叫悟道呢?你要經常的跟自己溝通的,經常回光返照的。就是說經常看自己内心到底住的是什麼。看你自己到底内心住的是什麼,然後呢,知道自己内心住的這個事情,把這個降低,對這個事情的執着慢慢減少。直到後面減到連這個念頭都沒有的時候啊,這個就叫道了。
你看又跳樓又喝藥對吧,這倆孩子跳樓喝藥。你看人家說因果,咱們就說一個果報出來了,反正是除了靠這個看不到的,也在求看不到的嘛,依止看不到的(也說不出什麼别的來了嘛!)實際我們要悟一悟的話,你就能看到了。你孩子承受能力太低了,順他就行,不順他就不行。順着小孩可以,不順着小孩兒。小孩兒要不然跳樓,要不然喝農藥。那同理,這個大人的問題在哪裡呢?大人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啊,大人的知見就不正啊!大人也是這個樣子,就是嚴重的住在那個我執當中啊。
大人也是這個樣子,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順我,我都能笑死j要是違反我說的,那我都能氣死。就是這種心态啊。你看,這種心态,你慢慢慢慢開始積累嘛,就是增上,慢慢積累,慢慢慢慢積累,這不事都出來了嘛!你看我們講你不修啊,就跟不積德一樣的,就跟我們講道德經啊,德道經啊。你不修完了,你家裡人影響的一群人都是這個樣子的,德他可以去感召周圍的人,德可以去影響你的子女的運勢,對不對?可以影響你子女的命運。
我們佛家一般講個人因果個人了的,但是每個聖人的層面和角度,他看的是不一樣的。道德經會認為,你,你如果有德的話,就感召子女,感召你周圍的人。你如果缺德的話,也一樣。一定要去修的。怎麼修呢?就在生活當中慢慢去回光返照。你看看自己,自己是什麼樣的,自己的哪些地方對的,錯的,你自己完全是清楚的。不好的也罷,好的也罷,慢慢放下。對這個事物的執取執着和分别,你就這樣慢慢學着放下它,慢慢慢慢的那個層次啊,境界就開始開始提升啊。
等你遇到事情的時候啊,不至于走到這一步,對不對啊?像我們講一般的那種,隻要是肯修的人,你不可能說他兩句他就跳河跳樓了吧?也不可能說喝農藥去了吧?對不對?所以這點呢,大家是掌握住的。有一天我和一個居士在那兒聊,他是非常虔誠的,結果他的兒女是一個都不信他的,他家裡人都反感他信佛的,我就跟他講,我說,你這都沒有學到道。就是說你一直在求相,并沒有求到法,沒有求到道啊!以至于家裡人才不能理解,那是自己這個認識上有問題的,我們一直都認為我依止于哪一個我就成哪一個了。我學誰的,我就是他了。不可能的!我告訴大家啊,我們從一年級學的都是那個古時候最著名的這些大文豪的東西。比如說,一年級我們就背這個“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啊!”這些詩都是當時的那個頂級的大文豪寫的詩,但是我們是不是大文豪?不是的!你要從這個詩當中開始,反觀自我。慢慢看到,看清楚,自己調整自己。調整自己,這個過程就在求法求道啊,不是依止于離離原上草,我就是個大文豪了。那不是這個樣子的,說白了,那還是個草包嘛!所以對學到的一定要去這樣去看待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