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第一天,由于口罩原因,七天假期變成三天,學校不允許出市。預報三天陰雨綿綿,昨晚近零點才睡,今日初醒時八點左右,晨午晚檢後便又蒙被入睡,期間一位舍友背包外出,其餘人毫無反應。
中午近十一點再次醒來,感慨睡懶覺之不易,平日周一至周五皆是早八,生理生化着實熬人,外加周六或周日校級組織有早班需值,因此非常珍惜與享受本次休息。
傍晚外出買飯,一根澱粉腸,一大瓶五元的青桔檸檬飲料,包裝好的水果黃瓜四點九元,撐着一把壞了一角的雨傘,雨滴淅淅瀝瀝。
宿舍三樓,剛到三樓拐腳,小姨微信來信,“在嗎”一詞,若在平日,收到這樣的問語,我會視而不見,我喜歡有事說事,莫留懸念,而對于小姨以及自己的親人,“在嗎”這一詞是一種“卑微”的詢問,他們怕你忙,沒有時間,怕自己會打擾孩子,怕自己會耽誤孩子的工作和學習。
小姨情路可以用“坎坷”一詞來形容,還好現在在我看來她是幸福的,這個姨夫比小姨大十二歲,是個會疼人的男人,會關心小姨吃沒吃飯,會關心小姨的身體,最起碼不會忘記小姨的生日,不會在小姨輸液的時候隻顧自己睡覺。
小姨給我微信轉來二百塊錢,我沒有收,小姨說我在外面不容易,國慶出去玩買點零食啥的,我沒收因為我知道小姨現在也不易,孩子每天請家教,她不上班,東北疫情,姨夫也在家,她也有難處。反觀我,讀大學,除了每天的學習外,沒啥要操心的事,唯一關心的可能就是不知道每頓飯吃啥好。
今晚也和媽媽在微信聊起了天,發了幾個熊二的表情包,媽媽就發來語音“你老發這“四害子”狗熊幹啥?”,我忍不住笑了,和她一本正經地說道“媽媽,這是熊二,不是”四害子”狗熊。”
媽媽和我抱怨弟弟不學英語,還總是換她的微信頭像,新頭像特别醜,我問媽媽頭像換成了啥(因為媽媽新的頭像在我的聊天界面上還沒有變),媽媽說“換成了倆秃和尚”,我迅速點了點媽媽的頭像,發現那兩個秃和尚不過是光頭的明星,但是的我笑:得肚子生疼。
媽媽還抱怨弟弟一周壞一雙鞋,還擔心弟弟不再長個了,還是一米六五,我就勸她弟弟還會長個。媽媽調侃到好優點都傳給了我,我又安慰她隻要沒傳給外人就行啊,傳給兒子女兒都一樣。媽媽又說我說話不過腦子,傳給外人還像話嗎!好吧,确實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