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真十二年,祺收複失地,民生祥和,國泰民安。祺國邊境有一小城,奉白江鯉為護城聖靈而得名,是為白子城,百姓勤勞,人民安樂,與新地徹州隔江而望。
“聽說了嗎,令小聲要入京了?”虎姨用她那根根肥碩的手指遮掩着嘴唇。
“令小聲?魯班閣的那個?”蘆嬸子睜大雙眼,消瘦的額頭也因驚異而堆起了擡頭紋。
魯班閣原乃班正公為城中修繕而建立的小門店,因其姓班,自稱與公輸班有名姓之緣,便取店名為魯班閣。
後人不斷精進其藝,傳習機關秘術,名揚江湖。
令小聲自小便在魯班閣長大,從小古靈精怪,争強好勝,喜用機關捉弄他人,甚難管教。雖并非班姓,但因精通修繕之術,又武藝超群,膝下無子的閣長班項對他疼愛有加,便将機關秘術都教授于令小聲,有意讓其繼承魯班閣。
“就是他,據說是前幾天他騎着那木鳥過江修繕驚動了上邊。”她那肥指蜷成包子般大小向天示意,“就要面見這位小魯班。”
去歲年末,為了慶祝大戰告捷,令小聲着白衣,騎着改良後的木鳥掠過白江,環遊于徹州之空,城中衆人皆為稱奇。徹州雖有官兵相守,然戰争之亂,百姓居無定所,苦不堪言。令小聲不忍觀民之苦困,攜衆閣友橫跨白江,修葺殘垣斷壁,重建廟宇樓房。
徹州石材匮乏,運石過江過于耗時,一時之間百姓無處安置。令小聲便用土沙混竹木,搭起小土樓給婦孺小兒暫用,徹州人民感激涕零,衆人贊其工藝。
自此,這束發小兒便有了“白子城小魯班”之稱。
宮中這一傳召,倒讓這自傲少年心氣兒更高了。
那天,少年棄京中賜予的華服,着翩翩白衣,半束發,自由散漫地踏上了入宮的馬車。
皇帝隔紗屏見其白衣,問其緣由,令小聲道:“小兒自知能力資質尚淺,隻撫華服便覺心中有愧。若無國之強盛,陛下之賢明,官臣之竭力,鄙人如何能施展小技令百姓相看。無論功名,隻因鄙人站于強國之肩,倍顯奪目,如此而已。”
皇帝聞其善言,雖為小兒巧言令色,但知其心意,不勝歡喜。恰逢佳節,特許留于宮中侍奉太子。
太子孫近燕與其年紀相仿,相談甚歡,令小聲獻上新做的可動木偶,逗得太子捧腹大笑,侍奉在側的太監們也啧啧稱奇。
後來,令小聲給太子造秋千做擺件,帶着太子翻圍牆走樓瓦,陪太子談天說地,實為誇張之舉。
有言官鄙其小計,上谏天子,皇帝笑曰:“爾等隻知小聲用巧計,卻不識其之智勇。”
元宵佳節,宮晏之中,令小聲下能刷槍弄劍雜耍魔術,上能巧對詩詞歌賦。衆人驚異,殊不知這民間小兒能文能武,乃為驚世奇才。
皇帝賞其武功、贊其秘術,令小聲乘機獻長明燈盞,取名“昌明燈”。龍顔大悅,下旨拟為太子伴讀。
是夜,太子屏退左右,二人夜幕下登樓瓦,看星月夜,觀宮中景,長談許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