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
王後近日因時常勸谏大王行放奴之事,而被畜奴衆多的子姓老臣厭惡。
國相因此屢屢進言,要為大王選妃。
她本是有莘氏女,嫁入朝歌後,因頗具才幹而被大王倚重,祭祀人道與兵戈征伐皆為其掌管,舉足輕重。
因大王遊移不定,而四方不斷傳來方國或放奴,或混亂,或起兵戈之事,朝中便有子姓大臣建議,請王後出征叛逆,平息四方亂局。
“大王,老臣皆有私心,他們所作所為并不為人神之約所容。而今聖人執念傳承人已現身,如若再冥頑不靈,恐怕清算之時,大王要被他們推出去做擋箭牌了。”王後跪地勸誡,聲聲泣血。
“可是一旦放奴,宮中各處莊園的奴隸也會離開,咱們才是損失最大的。”人皇遊移不定,最大的原因其實是,他才是天下最大的奴隸主。
殷商對夏的反抗,毫無疑問,是誅無道。
但随着一代代殷商人皇傳承下來,統治階層無窮的貪欲鋪天蓋地而來,已經與子姓難解難分。
任誰手握四海,會對天下無欲無求呢。
樸素的部落時期,天下共主時期,已經随着家天下的建立遠去了。
人皇自诩隻是一介凡人,沒有那麼大的魄力推翻自己的階層。
王後知曉勸說無益,一味垂淚,不再分說。
回宮後親吻了年幼的孩子,她交代最親近的使女看護他。
“王後,您又要出征嗎?”使女同樣來自有莘氏,與王後相伴多年,情同姐妹。
王後點點頭,“朝歌上空羅網已經越發大了,朝歌的百姓一直在等大王的命令。羅網之下,所有人都知道人族不準以人為祭為奴,可大王與臣子們視而不見,以為還是過去,可以随意愚民。”
“那咱們怎麼辦。”使女不識字,但是可以讀羅網中人神之約的内容,其他凡人也是如此。他們可以忍受自己當下的處境,是因為還不知道可以反抗。現在羅網遍布朝歌上空,他們知道了。無數仁人志士,都在等。
“大王恐怕不會下令放奴,朝歌必然會動蕩,隻是早晚罷了。”王後摸着孩子的小臉兒,神情中夾雜着一絲痛苦。“子姓的血脈,莘姬的後裔,不該在此時斷絕。若我在外來不及回,你便帶着孩子去兩位聖母大廟内躲避。”
使女肅穆點頭,她發誓會護佑少主周全。
王後在數日後出征,前往求援的東方方國平定叛亂。
陳塘關
李靖家族世代鎮守此地,家中大宅莊園無數,蓄奴超過五千之數。
為了迅速給孩子積累功德,他不僅将之前全數放歸的奴隸妥善安置,還将自己家族的産業分配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