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陳木棉就和于曉月去了阿依麗家幫忙,還專門穿了方便幹活的衣服。
不過下午參加儀式的服裝她們也帶了,等到時候提前換上就好。
此時的阿依麗家中廚房,已經有四五個婦人在裡面了,或揉面或備菜。
陳木棉她們到了之後,她已經顧不上招待了,連忙塞了兩條圍裙過去,安排她們去削土豆皮,她要去繼續盯着馕坑。
于曉月雖然在烏木市已經生活了很多年了,但是對烤馕的手藝卻并不精通,因而隻得被一起安排到小孩桌削土豆皮。
新疆的婚宴上必不可少的三樣食材就是烤馕、手抓飯和羊肉。其中後兩樣隻能現做,烤馕卻可以提前多準備一些。
新鮮出爐的烤馕不僅可以直接當主食,還可以搖身一變做成馕包肉,又是不一樣的美味。
陳木棉她們處理的土豆則幾乎可以被安排到任何一道菜肴中,與之相應的還有胡蘿蔔,因而婚宴上這兩種食材的需求很大。
廚房地方不夠了,她們被臨時安排到了院中的一片空地上,那邊已經提前放置了兩個大木盆和小闆凳等工具。
陳木棉坐下之後,一邊熟練地削皮,一邊央求于曉月再多講講她經營農場的故事,她對這些很是感興趣。于曉月的故事裡有很多前人的經驗,也讓她看到了未來的多種可能性。
什麼時候她也能變成像于姐一樣的農場老闆,就再也不用每天都辛辛苦苦地幹活啦!隻需要盯着員工們認真工作就行,想想都很爽。
于曉月:那你純粹是想多了,創業前期更辛苦更累!
二人笑談間,陳木棉注意到有一個維吾爾族小夥手裡拿着一大袋葡萄幹、大棗、花生等幹貨,向着宴席的地方走去。
她突然靈機一動,想到可以為婚宴添一道好彩頭,“棗生桂子”。
在蒸制而成的傳統棗糕中額外加入花生桂圓等,松軟香甜、制作方法簡單,紅褐色的外表也和喜慶的氛圍很搭。
剛和于曉月說完自己的想法,不知道阿依麗會不會讓她“亂來”,就見于曉月已經把阿依麗喊過來了。
于曉月強烈推薦道:“阿依麗,我們木棉手藝可好了,她想給你們家婚宴上再添一道喜慶的糕點。”
阿依麗聞言非常高興地就答應了,她們沒那麼注重禮節,不會在意客人的想法是否唐突,隻會覺得這是對自己的喜愛和祝福。
于是陳木棉成功地靠自己的聰明機智,把工作從削皮幫廚晉升到糕點大廚了。
不過制作棗糕的食材大部分都是現成的,她隻需要調制一下面糊就可以上鍋蒸了。
在陳木棉的示意下,剛剛路過的維族小夥将擺盤剩下的果幹全部交給了她。
面糊中除了加入發酵粉、雞蛋、紅糖水和各類果幹,還需要加入紅棗泥提升風味。
為了節省時間,她和于曉月一起将一大袋幹紅棗對半切開,剔除棗核,下鍋加少許水熬制成泥。
面糊需要調制的稠稀适中,提前在碗中刷油,然後倒入面糊,上鍋蒸十幾分鐘就可以出爐了。當然如果有更大的容器也可以,出來之後切塊即可。
棗糕上鍋之後,她們囑咐竈台邊的婦人到時候記得取出來,就又去其他地方幫忙了。
上午的時間過得很快,大盤雞等硬菜已經開始炖制了。阿依麗為了今天的喜宴,還專門準備了一道烤全羊。
此時的後院,各種美食的香氣交織在一起,前廳也已經布置一新,幾個樂手在彈唱着當地的民謠,賓客們也陸續入座了。
宴席上,賓客們依次圍坐在圖案華麗的地毯上,前方潔白的布單上則擺滿了水果和各色吃食。
阿依麗的烤全羊也被連着燒烤架一起搬了進來,由專人分割後送至席間。
伴随着悠揚的歌聲,長輩們聊起了家長裡短的瑣事,年輕人們則圍繞着流行歌曲、電視劇等聊得熱火朝天,不時傳出陣陣笑聲。
還有小夥拉着身邊的姑娘跑到宴席前方,給衆人獻上了一曲歡樂的維吾爾族舞蹈。
陳木棉注意到隻有新郎一個人在招待賓客,新娘子好像不在,疑惑地問,“怎麼沒看到新娘子,她去哪裡了?”
一旁的于曉月解釋道,這是為了保持揭蓋頭儀式的神秘感,連新郎本人都沒見過新娘子今天的裝扮呢。
不過他們也不會讓新娘子一個人在房間内空坐大半天,伴娘們都在裡面陪着呢。
正如于曉月所說,此時的新房内,狄麗達爾正和伴娘們有說有笑呢。
隻不過她還并沒有盛裝打扮,離前廳酒席結束還有一段時間,她先偷會兒懶,不然一直端坐着也太傻了。
其中一個伴娘故意打趣道,“這才哪到哪呢,你就累啦?那晚上可怎麼辦?”
其餘的幾個姑娘們聞言頓時一個個笑得花枝亂顫的,紛紛帶着不可言說的笑容悄悄打量新娘子。
一向大大咧咧的狄麗達爾此時也終于害羞地紅了臉龐,眼眸低垂,美豔不可方物。
她想到了射箭比賽上騎着駿馬一箭穿雲的少年,強壯有力的大腿緊緊地箍住馬兒飛馳,又想到那人昨天接親時做了近百個俯卧撐,還毫不費力的高大身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