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志拿在手裡的時候,施黎真是相當感慨。
這小小一本冊子,凝聚了施黎太多心血。
知易行難,這四個字隻有真的去做時,才知道有多艱辛。許多時候真是腦子會了,手說不行,想法很好,實踐時各種亂七八糟的問題便層出不窮。
首先就是攥稿内容,這年代的文人們真是相當含蓄,不含蓄的又相當下流。施黎要在這含蓄和下流中,取中既下流又含蓄并且附帶一些内涵的東西真是難之又難。
好在她後世其他的不行,看的八卦算是沒有一萬也有八千,對各種稀奇古怪的新聞也見多識廣,随便拿點出來也吊打這些不知雜志為何物的死闆文人。
雜志的名字本來有十多個備選,但選來選去還是選中了最簡單粗暴的《墨痕雜刊》,封面也是精心設計。遙想後世雜志剛誕生的年代,封面都相當老土,包括這個時代的大部分書籍封面,都在設計上毫無亮點,在這樣的設計荒漠中《墨痕雜刊》的封面可以說是相當亮眼。施黎好歹也看過幾本設計排版的閑書,學過ps,勉強算是有設計功底,要實在不行,她不是還能從腦子裡面照抄點現代的優秀排版嗎?
《墨痕雜刊》的封面采用了對角線設計,畫面是一條漂泊的小船在河面劃開一條波浪,波浪正好将封面對角一分為二,雜志的名稱選用了穩重的字體,大大的标識在左上角,顔色和背景相互融合隐隐透露出水紋不至于太生硬死闆,其他字體則細緻許多,和标題分開。
反正《墨痕雜刊》扔在現在的一堆古書裡面,光從外觀就能看出不同凡俗。人都是視覺動物,你這個東西先别說好不好吧,反正隻要好看,并且足夠好看,必然會有一人多看幾眼,甚至産生購買欲望。
包裝就是這麼重要,從物到人都是如此,人看人看臉,人看物也是一樣,甭管是人是物,長得不好看都沒誰想去關注内在。
《墨痕雜刊》的外貌施黎已經全力提升到了最高檔,裡面的内容當然也是如此,要想大衆接受一個新東西,有時候很簡單,有時候也很艱難。不知道雜志能否一炮而紅,施黎隻能全力以赴。
第一期雜刊的内容暫分為四個部分,連載小說、圖文漫畫、時文轶事和詩詞精選。至于笑話之類的,因為實在很難收集,後世的笑話許多又不符合時情,隻能少少點綴穿插在其中。
連載小說施黎已經盡全力去淘文了,奈何實在找不到什麼能行的,隻能又搬出後世的文學充數,連載文施黎選了《封神演義》和《射雕英雄傳》一個神話題材一個武俠題材。神話在這個時代的接受度良好,好像不管在哪裡,什麼國家與文化,越是落後對神明鬼怪越是迷信,這個世界也并不例外。而武俠也不算獨創,大俠文化也在民間盛行。窮苦人總幻想自己有強大的能力,又希望擺脫日複一日的枯燥勞作浪迹江湖,最好還能懲治那些貪官污吏,罪惡之徒,大俠兩個字包容并蓄,兼顧了所有期冀,自然有生根發芽的土壤。其實包括後世那些超級英雄也是如此,很少有人有能力也有機會可以揭竿而起,大俠或者超級英雄的身份則至少能滿足這些幻想,給壓抑的情緒一個釋放的地方。
除此之外,施黎收下的文人中有兩個對小說這塊展露了一些天賦,一個是姓白的窮秀才,今年三十來歲,雖然寫的東西文鄒鄒的帶着揮之不去的酸氣,但莫名在情感小說這塊很有天分,施黎看過她寫的東西,簡而言之——狗血但狗得恰到好處,讓人腳趾抓地的同時有想看下去的欲望。這次雜志發行,施黎也将白秀才的一篇短文拆成五次打算放上連載試試,如果實在不行,撤掉就是了。當然了,放上去之前,許多地方已經經過潤色和修改,否者就白秀才那咬文嚼字的原文,真是很難讓受狗血吸引的人接受。
另外一個,存屬意外之喜,那人是白秀才的弟弟叫白羽連,一個央求讨好白秀才才勉強認字的男子,他比白秀才要小七八歲,或許是沒有受過太多文學熏陶,所以行文叙事都十分簡單精煉,能用最簡單的詞表達的事就不會多費其他功夫去潤色,可以說和他姐姐白雲珠剛剛相反。不過這也不見得是什麼好事,這個時代能讀書識字的人畢竟不像施黎那個年代那麼多,還是很吃文學水準的,像白羽連這樣的也不太行。好在是雜志小說,要求也不高。
施黎主要是看重白羽連的天分,這人擅寫靈異,并且相當會營造氣氛,可以說是一塊璞玉,或許隻要稍加打磨就能大放異彩。
第一期雜志也隻有這姐弟兩人的文勉強夠上了施黎的要求,所以隻能選擇把封神和射雕多發一些湊夠字數。圖文漫畫則是淵上和雲齊負責,雲齊好像幹什麼天分都挺高,跟着淵上學習畫技,已經小有所成,對施黎講解的分鏡知識也接受良好,甚至有些時候還能給施黎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漫畫這塊,施黎選擇了一些《閱微草堂筆記》和《子不語》裡的精彩小故事,并且加上了封神演義。等連載完後,直接修改一下就能出圖文單行本。
時文轶事倒沒什麼好說的,隻是中規中矩的刊登了一些官府發布的事情,例如懸賞江洋大盜,緝捕犯罪潛逃人員,糧價漲跌,和各縣城一些比較離奇的桃色新聞一類。施黎還在這一闆塊專門開辟了一個小塊面,寫一些簡單的醫病常識。這也是得了周喜的提醒,這個年代還有許多人不知道一些最簡單的疾病常識,諱疾忌醫、病急亂投醫都屬正常。雜志的定價非常低,一般的平頭百姓也能消費得起,雖然不見得能有多大作用,但增加這麼一個小小版面也是惠而不費的好事。
詩詞精選就更沒什麼好說的,隻是開放這麼一個闆塊,豐富内容罷了。雜志的最後一頁,施黎給自家打了個廣告,歡迎所有人踴躍投稿,并言明待遇豐厚,版權獨有,名譽加身,巴拉巴拉一頓誇大言辭的胡吹,希望能由此招攬一些新鮮血液。
養文手這事,走精品路線是很難的,隻好廣撒網,多斂魚,擇優而從之了。
墨痕書齋在昌運、舵組、景山的分店都在同一天開業,昌運是施黎主持,趙長安和其母趙仙稼則分别去了舵組和景山。開業那天昌運府城堪稱人山人海,施黎前期的宣傳總算沒有白費,聊齋的大名也确實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戲劇和說書也分别招攬了不少不同階層的人前來一探究竟。
當然了施黎還請了不少托……
“這就是聊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