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近侍雖然是入宮後才跟了主子,但對于殿下的家事還是略知一二的。不過也隻是些坊間的傳聞和流言,談不上什麼真正的内幕。
殿下的母親乃是當今的文淵司卿趙英趙大人,父親則是靖甯子爵的嫡子,兩人成婚不過兩年,殿下的父親就因為難産離世了。後來幾年,趙大人扶了府裡的某位平君做了正君,而殿下則多由祖父親自撫養。
殿下沒有親生的兄弟姊妹,孤身一人,而那位平君育有一男一女,皆比殿下大個兩三歲,想來彼此的關系并不親昵。
上次三日回門之際,這位正君得以進宮觐見,幾個宮侍見他不過是一個拘謹普通的男子,吉祥話都說得尴尬,與殿下自然也無甚可言。
趙煜阖了阖眼,倒沒想到這具身體的生父是因為難産去世的。昭俠自以為提到了鳳君的傷心事,無措地咬了咬唇:“都怪奴才多嘴,好好的提到了這些。”
趙煜自然不會在意這個,若這具身體的生父當初活了下來,說不準還會對這個令自己險些喪命的孩子心生怨怼,而非疼愛。還不如從未相見,叫他一直活在對生父的美好幻想裡。
左右這合甯宴不過是兩家的一場私宴,來鳳儀宮觐見的也不過是幾個無關緊要的後宅男子,趙煜不再費心此事,想起還不知所謂的佛學,開口吩咐道:“去文淵閣找幾本書來,我要禮佛。”
禮佛之事莊重肅穆,通常需先淨手、整衣,再備齊香燭。幾人看着鳳君衣衫不整的樣子,愣愣地問道:“殿下,就……這樣禮佛嗎?”
趙煜淡淡地“嗯”了一聲,沒有絲毫的敬畏之意。明夷見鳳君不為所動,加上自己也對佛學一知半解,隻好出去找書了。
昭俠留在鳳君身旁,心裡納悶殿下什麼時候也對佛教感興趣了。那些和尚尼姑整日說什麼“菩薩當自觀身,不淨臭穢,不應食肉”,很不招人喜歡。怎麼到了宮裡,反而太皇太後禮佛,太君後禮佛,殿下雖然看起來心不太誠的樣子,但也要禮佛。
不食葷腥,這要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做到啊?
趙煜對鬼神之說不信不畏,隻需要時自稱是受命于天的天子,不需要時哪怕先祖托夢也隻覺得是一場笑話。但既然太皇太後信佛,那這個佛學其必定有什麼可取之處。
說來大梁曾有一位皇帝,在位時極力推崇“天命學”,裡面有幾個觀點倒是有趣。除了最基本的宣稱“統治者是天命所歸,不可違逆”之外,更将等級制度視為天道的一部分,打破等級便是違背天意。而無知是福,過度思考會擾亂天命,招緻災禍。
趙煜在位時雖然不屑推行這種愚民政策,但逼宮之時着實從中收獲了不少好處。若佛學實際也是這類政策,倒值得鑽研一二。
隻是沒等明夷抱着書回來,忽然有宮侍過來禀報:“殿下,葛詹事在殿外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