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石和石塊的收集非常的快,不一會兒石灰石便被禾苗她們通過背篼将其背至距離部落較遠的矮坡,背着石塊的四人則是将石頭堆放在東面的平地上。
休息一會兒,幾人又去找尋第二批石頭。
由于人手的欠缺,石和黎也被拉了過來。
石和黎将矮坡的一側挖平,再跳上去,從上往下挖,挖出直徑為1米的土窯,再從裡往外開出僅限一人通過的小口。
土窯内部高約2米,二人着實挖了好一陣才完成。挖出的黃泥被禾苗和藤用籮筐帶至一旁,堆成小丘。
把泥土堆積在一起,加入水,用木棍攪拌,做成泥水,随即禾苗用陶罐将泥水裝入,進入窯内。
土窯内壁有不少坑坑窪窪之處,禾苗用泥水将其補平。
藤與禾苗相互配合,把堆在地上的石灰石壘在土窯裡。
土窯的内壁有一個小坎,禾苗把大小相當的石塊放在底部,形成穩固的基礎,将較小的石塊放置于上層,每一層都緊貼窯壁上并逐漸向内收攏形成穩固的拱形結構,完成封口。
将剩餘的石灰石填在頂部,不僅能夠讓結構更穩固,還能在高溫下有效的分散壓力。
此時,才剛剛完成前期準備任務的一點點。
禾苗曾在民間工坊參觀過,石灰石的煅燒至少需要三天兩夜,其間所需燃燒的柴火更是不計其數。
于是,禾苗帶着原本挖石灰石的幾人前去砍柴火,黎也加入了進來,在通知了一聲渡以後幾人帶着石斧便向森林中出發。
正當禾苗和黎她們在森林裡吭哧吭哧的砍樹時,渡和藤兩人早已開始準備後勤補給。
沃野大陸的林木生長的十分高大且分枝多,修好的樹身僅憑一人是扛不起來的,幾人按身高兩兩分組将木頭運輸至平地上堆放在一起,隻等最後一起搬走。
修下來的枝丫将其捆紮在一起,十分輕易的就能背在背上。
待圓木數量差不多時,幾人将柴火背回土窯旁。
用石斧将圓木劈開,整齊的碼放在一旁,遠遠望去,似房屋的輪廓。
成捆的枝丫被率先放進了窯口,用枯枝落葉打底,隻需一點火星,滾滾濃煙從通過土窯頂部冒出。
待火勢大了起來後,往裡面投入圓木,此時,土窯裡的溫度已經達到了800度。為了防止意外的發生,禾苗讓其她人這幾天都不要往土坡上走。
土窯的火勢需要一直有人控制,禾苗便打算讓其她人先回去休息,自己留下來看着火。
一個人也有一個人的樂趣。過去,禾苗沒有多餘銀錢去瓦子看曲藝表演,閑暇時的她便會用筆墨繪丹青。
人無完人,在治學一事上頗有天賦的禾苗在丹青上算得上是平庸。
禾苗仍記得她随夫子所作的第一幅丹青,夫子觀後,頓住了半晌,最後才吐出一句話:“若是以後有人問起你師承何處,萬萬不可說是老夫所教。”
這于禾苗而言不可謂打擊不大。在此後的數月裡禾苗一得空便投入丹青繪畫的世界裡。等她再次将自己最滿意的作品交予夫子後,夫子隻是緩緩道:“汝宜學文。”
自此,禾苗便放下了丹青的執念,隻是會在一人獨處時以丹青自娛自樂。
禾苗清出一片空地,拿起炭筆,在地上塗塗畫畫。
留在禾苗記憶裡的可以用于作畫的美景有許多,但其中最為驚豔的便是那月下突然出現的美人。
初步構好圖後,禾苗往窯内添了把火,回到原位,再接着進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