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埔大井東33号,這是一座古老的宅院,靜靜地矗立在繁華的城市之中,仿佛是時光的一個節點,連接着過去與現在。院落不大,卻被綠意盎然的花木所環繞,顯得格外甯靜。古宅的每一磚每一瓦都仿佛在訴說着曆史的滄桑,而那朱紅色的門窗,則在陽光下顯得格外耀眼。
宅子的主人,是一位溫文爾雅的老人,他的眼神中透露着歲月的智慧。他名叫林曉,是這座古宅的第六代繼承人。林曉老人年輕時曾是一名教師,退休後,他便全職投入到這座古宅的守護與研究中。
“這座宅子,出過一個清代滿人詩人。”林曉老人總是這樣開場,他的聲音中帶着一種特殊的韻律,讓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他的手指在空中揮舞着,像是在描繪一幅幅曆史的畫面,“他叫納蘭性德,是清朝康熙年間的大才子。”
每當夕陽西下,金色的陽光灑在古宅的每一個角落,林曉老人就會坐在院子裡的小石桌上,泡一壺清茶,開始向來訪的客人講述納蘭性德的故事。他的聲音在夕陽的映襯下,顯得更加悠揚動聽。
納蘭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著名的滿族詩人。他生活在康熙年間,官至一等侍衛,然而,他的一生并不順遂,他的内心充滿了對自由的向往。他的詩作,以其深情、真摯而著稱,被譽為“清朝第一詞人”。
林曉老人講述着納蘭性德的詩作,他的聲音仿佛帶着一種魔力,讓人仿佛穿越回了那個時代,看到了納蘭性德在朝堂上的英姿,感受到了他在詩詞中的深情。
“他的《長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林曉老人輕輕地吟誦着,他的聲音在夕陽的餘晖中飄蕩,讓人感受到了納蘭性德那一刻的深情。
講述完納蘭性德的故事,林曉老人總是會陷入一段沉默,他的眼神中閃爍着一種複雜的光芒,仿佛在思考着什麼。然後,他會對客人說:“納蘭性德的詩,就是這座古宅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