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李武和王惠多番相約,王惠發現李武很喜歡哼唱流行歌曲,不管是從穿着打扮還是個性喜好都很時髦,王惠慢慢真的喜歡上了李武。
不過因為李武父親的身份,王家人對于這門親事低調了許多。
初次見面人非常多是因為要講究排場,後來街坊四鄰前來打聽,王家人便統一口徑對外宣稱“沒影兒的事”,他們好像習慣了“偷偷的”,其實那是王書珺的經曆與創傷,後來演變成他的智慧,他深知“言以洩敗”的道理。
王惠決定嫁給李武,是因為她第一次到李武家做客時,一進裡屋就看到一幅‘家和萬事興’的字匾,還有一櫃子的書和報紙,王惠淺顯地認為這是一個追求家庭和睦與知識學問的家庭,家裡的人自然也是知識分子,大抵是值得托付的人家。
那個年代流行“先成家,後立業”,換言之就是兩個不到二十歲的年輕人,還沒有到社會上曆練一番,尚不知社會運行規則和人情冷暖,就先被父母推着進入婚姻,背負家庭。
當年九月份,兩家人坐到一起,正式把二人的婚事提上日程。
不料,臨近李武和王惠領證時,竟然出了幺蛾子。
李家同村的人因為嫉妒王惠嫁給鄉長家的兒子,于是偷偷向李同仁舉報王惠私自改過年齡。
那個年代,農村的年輕人結婚,除了相看順眼,父母同意外,女孩的年齡也是有限制的,範圍一般是上不過三,下不過五,不然就會被歸類于不匹配的區間。
李同仁得知後,便和中間人,也就是秦嬸的丈夫一起到公安局查檔案,他們把王惠的檔案一字不落地看完,又查看王家父母的,王家三個哥哥的。把王家人查了個底兒掉,終于查出王惠确實改過年齡,不過不是改小,而是改大了一歲。
李同仁這才放下心來,他雖然同意了這門親事,但還是因為王惠沒有比李武大三歲,沒有抱上那塊虛無缥缈的金磚而遺憾了好久。
經過這件事,被保護得很好的王惠看見了“舉報”這件事在父親臉上刻下的恐懼;同時她也見識到了人性裡的惡,或許在某些人眼裡你可以過得好,但絕不能比他們好。
——
自從李武和王惠談及婚嫁,趙梅就開始話裡話外地哭窮:
老大剛結完婚,哪兒還有錢給老二辦?
他們哥兒仨,才置辦齊了兩套房,這窮得叮叮當當響,怎麼還蓋得起第三套啊?
這一大家子人,那麼多張嘴,哪兒還吃得上飯?
......
王家人一聽就明白趙梅什麼意思,說白了就是怕女方多要彩禮,王書珺仁義又坦率地表示:“我就那麼一個小女兒,要的隻是她能安穩幸福地過日子,親家,你們就是給多少彩禮,我都會給我女兒陪嫁回去,我們娘家再額外給她陪嫁兩個大件兒。”
趙梅一聽,心裡松下一口氣,她就好像談判赢了一般,連連說道:“哎喲,親家,那哪兒行?結婚四大件兒還是得我們準備。”
那個年代結婚,需要準備的四大件兒有黑白電視、自行車、縫紉機和石英手表,最終是李武家買的黑白電視和自行車,王惠家買的縫紉機和一對石英手表。
結婚前一星期,母親張瑞清專門把王惠叫到跟前,她拉着王惠的手,殷切地說:“閨女啊,你過門兒後一定要伺候好丈夫,孝敬你公婆,多幹家務,節儉一點,遇見什麼事兒呀,要學會忍耐,日子不會一帆風順的,但咱們也得好好兒過。”
王惠懵懂地點頭,思考兩秒問:“媽,結婚以後我還能讀書看報,和哥哥們一起去掙錢嗎?”
“結婚以後,你要以你的丈夫為主呀,凡事都要和他商量,他允許的話,你自然是可以的。”張瑞清一邊說,一邊給女兒梳頭發、編辮子。
她平日裡最寵這個小女兒,可臨出嫁的幾天,張瑞清什麼事情都讓王惠做,洗衣服、做飯、收拾家務......她甚至還緊急教王惠縫被子、織毛衣、做棉襖......
張瑞清生怕王惠嫁過去後被婆家挑剔。
——
1987年10月1日,李武和王惠在喜氣洋洋的氛圍裡舉辦婚禮。
二十歲的王惠身穿一套紅色喜服,頭上簪着紅珠花,站在大衣櫃鏡子前别新娘花,她五官精緻,面如桃花,一颦一笑端莊含蓄,一言一行喜不自勝。
那天,她在心裡重複母親對自己的教誨,結婚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嫁作人婦後要做好人妻,做好人母,做好兒媳,遇事隐忍求和,好好經營家庭。
王惠淳樸善良,溫柔賢惠,結婚的喜慶讓她以為一切都将朝着幸福與希望進發。
十八歲的李武穿着大一圈兒的西服,笨拙地系上紅領帶,整個人挺拔帥氣,但就是有一種小孩兒偷穿大人衣服的不協調感。
他手裡捧着一束假花來接新娘,還沒進門就被一群小孩子團團圍住,他笑着一邊給孩子們發糖,一邊給大人們遞煙,一副清澈又憨厚的模樣。
此時的李武絲毫沒有意識到今天過後,他就該扛起家庭的責任。
大喜的日子,外面鞭炮齊鳴,一片歡呼。
王惠今天漂亮極了,張瑞清過來抱了抱她,反複叮囑:“閨女啊,以後你就是他們家的人了,在那邊兒要好好兒的,有點兒眼力見兒......”
最後,張瑞清往王惠手裡塞了一把筷子,柔聲叮囑她出門後記得往回抛,王惠這才擡起頭看向母親,兩行熱淚唰地就滾下來。
王惠哭了,新婚的唢呐聲卻驟然響起,鹹濕喜悅的淚水伴着鳳凰飛天,百鳥相送。
王惠被李武抱出門,白皙的臉蛋兒在太陽底下更顯嬌嫩,可她卻伴着唢呐聲笑着哭,哭着笑......
李武抱着她站定在家門口,禮炮聲噼裡啪啦地炸響。王惠努力向身後揚手,一把筷子嘩啦啦散落在地,這叫“扔離家筷”,意味着從這一刻起,王惠不再吃娘家飯,再回娘家便是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