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進殿内,才發現太子也到了。
旭昉先是按壓住欣喜,與成親王一起向太子元帝問過安之後,才開口道。
“父皇、太子哥哥,二皇兄找到了番薯!”他像個懷揣着好不容易得到的珍寶想向最愛的人獻禮一樣,臉上也帶上了些期待與焦急。
一旁的魏宣在得了陛下示意後連忙步入殿中,接過了七皇子遞過來的紅盒子。
元帝剛與太子、丞相商量完應對之策,還起了争執,太子主戰,左、右丞相也各執一詞。
是否發兵,如何安排海關。這些都是大事兒,牽涉重大,先行按下不表。待明日早朝再議。
看着幼子雖然體弱但表情依然鮮活的樣子,他心情也莫名好了許多。聞此,與成親王差不多的想法,以為小饞貓終于找到了新奇之物。
“小饞貓這是吃慣了宮中的內庖不成,難道想讓朕吩咐光祿寺幫你處理這新奇之物嗎?”
見狀,旭昉便有些急了,但還是條理清晰得想說服衆人,他恨不得立馬長大十歲來佐證自己的話語,而不是被當成稚童發言。
“父皇,兒臣閱覽書籍衆多,便在一本書上發現,上面寫着‘番薯用處良多一畝收數十石……遍地傳生,剪莖作種,今年一莖,次年便可種數百畝……可當米谷,兇年不能災……用地少而利多,易于灌溉……根在深土,食苗至盡,尚能複生,蟲蝗無所奈何’!”
這當然是他前世所看過的跟紅薯有關的科普,但現在為了說服帝王,他也不得已為之。
果然,聽到這,殿内衆人無一側目。元帝更是微微探出案前。
“此話可當真,是在哪本著作上所見?”當下,元帝就想去求證一番。
若是真的,那每年各州府餓死的百姓,前朝天災人禍造成的百姓食不果腹,哀鴻遍野的慘象是不是可以大幅減少,甚至不複存在?
“兒臣…兒臣也記不清了,是在一本雜聞上所見。”
元帝、太子又心裡又失望地歎了口氣,果然,六歲稚童,即使早慧過人,又哪知萬事呢。
見大家都不相信的樣子,旭昉無法,隻好利用自己年幼這一優勢。
“父皇,皇兄,請給兒臣一月有餘,支給兒臣幾位農人一畝田地,給兒臣試試可好。”
他直接走到離自己最近的太子身邊,就差沒有握住太子哥哥的手言辭懇切了。
太子見幼弟如此堅持,也不忍心拒絕,倒是幫了幼弟一把。
現在幼童都喜歡正處在對什麼事都好奇的時候,連他府上兩位幼童也不時玩些“提傀儡”的小遊戲。幼弟既然那麼小就憂民所思,也是好事。
“父皇,兒臣在城郊有幾畝良田,暫且還未作他用,就給七皇弟種這番薯吧。”
元帝其實也與太子所想大差不離。思慮一番便同意了。
“那旭昉可知種植之法?你自小身子弱,可不能借此跑出城外去玩哦。”實在是在其他皇子皇女小時候被他們以各種理由為借口溜出去玩太多次,小七身子差,他可不能任他胡來。
旭昉其實也早已料到這個結果,也沒感到意外。而是請示了元帝後來到元帝案桌前,站在已經為他準備好的椅子上,提筆按着腦中的記憶便寫了起來。
他現在還年幼,手腕力氣不足,好在勤加練習的底子還在,寫出的字不至于軟趴趴,尚算工整。
““其(番薯)種也,不與五谷争地,凡瘠鹵沙崗皆可以長。糞治之,則加大。天雨根益奮滿。即大旱不糞治,亦不失徑寸圍……”
他再結合前世經驗結合古代土地貧瘠寫下了若幹要點。
寫好好交由元帝、太子、成親王依次預覽。元帝在不抱希望地看着幼子動筆到寫完之後,震驚一直未停,太子、成親王可能不知道,他本身就出自布衣,更是種過田地。
幼子所寫無不暗含道理,細細思來,更是驚了幾分。
太子、成親王看完後也是大驚,即使他們不懂田間之事。但看完後,也被整個種植流程所驚。這可不是種着玩玩啊,這明顯就是早有準備,心有溝壑啊!
大家都對此事更加重視了幾分,元帝更是安排太子去找一些擅于耕種的老農,再從工部撥幾個人去負責此事。更是派了自己一個心腹去跟進此事。
若此事可成,此功勳不亞于神農啊!
成親王、太子也知此事若是可成事關重要,當即得令去準備了。
旭昉本來也打算告退回寝宮再偷偷把夾帶的書還回文淵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