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将攝影師這個重要的職位定下,林楠終于放下一直提着的心,回到自己的宿舍。
推開宿舍門,看到宿舍内的陳設,林楠的眼裡流露出幾分追憶之色。
這是一個六人間。
京影的宿舍是一項傳統,設施非常簡單,天花闆吊了兩盞白熾燈,牆上隻刷了一層膩子,時間已經比較久了,膩子不是白色而是微微泛着黃色。
地上當然也不會鋪設地闆,水磨石都沒有,隻是水泥地面,門打開的時候還吹起一陣輕灰。
門打開後面是三個大衣櫃,分上下兩層,一層歸一個床使用。
林楠的床是門開後第二張上下床的上鋪。
在林楠的記憶中,在大學的四年其實是很美好的,她的宿舍比較罕見的混系,畢竟導演系本科班不是每年都會招人,而林楠是廣告導演專業故事片班唯一的女學生,紀錄片有兩個,還有三個是編劇專業。
當時班裡知道他們和編劇同宿舍的時候可别提有多羨慕了,畢竟近水樓台先得月,萬一這四年裡,舍友靈感爆發出了一個好本子,而你就在一邊,這優先權,不用多說了。
而這麼美好的大學宿舍有一個讓林楠始終無法接受的地方。
洗澡是公共浴室,還限定時間,節假日學生休息浴室也休息。
于是宿舍幾個姑娘咬牙湊錢,在學校兩公裡多的一個小區租了一個一居室,用于洗澡。
看起來似乎有些奢侈,讓宿舍樓裡其他姑娘知道後,這個一居室就不需要咬牙湊錢了,七八個姑娘根據自己的課表,排了一個洗澡的時間表。
客廳和卧室各放了一台彩電,機櫃下面有一台DVD。
餐廳放了一個花架,裡面擺着一大堆影碟,中、日、英、法等各國影片都有收錄。
碟片一部分是正版,一部分是盜版。
盜版基本上都是沒得到放映許可的‘地下’電影和國外獲獎電影。
國外獲獎電影林楠也想過要買正版,奈何國内能買到的都是幾年前的,新出的電影隻有買盜版。
DVD和電視機是林楠一套,另外兩個紀錄片班的合買一套。
對于電影學院的學生而言,碟片、電視機、DVD是必不可少的拉片三件套。
其他同學買不起電視和DVD,便商定好使用算租借,碟片公用,一居室的租金就不需要林楠三人出錢了。
所謂拉片,就是不斷的重複觀看電影,分析每個鏡頭的内容、 場面調度 、運鏡方式、 景别 、剪輯、聲音、畫面、節奏、表演、機位等。
和于秋陽的感情就是通過拉片建立起來的。
2001年的電影,藝術片才是正道。
所有的導演,好吧,是幾乎所有的導演,都一門心思向往歐洲三大電影節。
商業片?粗俗。
王國康是重生前一直都很賣座的導演,他開創了國内什麼賀歲檔、五一檔、中秋檔、隻要他的作品在這個假期上映,就會開創假期影片的概念。
但在世紀初,一直到13年互聯網公司插足文娛之前,他沒能獲得國内任何一個有影響力的獎,甚至有一回,他耗時三年,拍攝了一部戰争片,專門為國内獎項定制的,也獲得了很多提名,但就是一個獎沒拿。
包括林楠在内的所有導演,基本就是覺得自己牛的去拍得獎的電影,拿不到獎再去看商業電影,一畢業直接拍商業電影的,從骨子裡就把這人給看低了。
所以。
林楠準備先沖一波歐洲三大獨立電影節,還有周邊國家A類大獎,等有獎項在手,再去拍攝商業片。
她腦海中莫名出現了很多電影,每一部看起來都很有名氣,甚至在打開影片的第一幕就會寫上某某電影節獲獎影片。
原本一部電影想要獲得歐洲三大電影節的青睐,劇本、表演、導演、攝影、配樂、剪輯都很重要。
劇本、攝影、剪輯,腦海中有獲獎作品的參照,林楠自認不會出太大的問題。
導演有林楠超越現在二十多年的見識,而且這麼多年從沒有放棄。
配樂,她先選擇沒有配樂的拍攝,等後期不缺錢了,有原作配樂參照,這也不是問題。
唯一不确定的就是表演。
好的演員,不僅看劇本,還看導演。
大家都是雙向選擇。
因此,林楠選擇先拍攝短片證明一下自己。
國内二十多年拍攝的發展對比以前像是跨越了一個世紀。
短片既可以讓自己熟悉一下二十多年前的拍攝,也可以鍛煉出一個拍攝團隊。
林楠想的是盡量組一個自己能掌控的劇組,熟悉程度高了,拍攝的時候更省心。
先用《黑洞》的改編版。
林楠坐在書桌前,打開台燈,鋪好稿紙。
第一幕
1-1 特寫(景)微仰 (緩)推 辦公室 夜(晚上)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