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軍下午出去玩了一圈,傍晚回家,看到姐姐在寫稿子,這可關系到他的零用錢和家裡的夥食,必須支持。
零用錢——他們從小就沒有這種奢侈品,小學時于媽媽為了哄他們幹活,答應隻要他們一個暑假都幫家裡幹家務,就一人給一塊錢。
為了這一塊錢,他們兩個月裡,每天掃地、煮三餐、洗衣服、刷鍋洗碗、到地裡幫忙除草、掰玉米運回家、曬(剝、收)玉米、幫忙收毛豆、燒洗澡水、喂雞、鏟雞屎……家人們誰懂啊,舉不完的例子。
八月末,于媽媽兌現了承諾,給了他們一人一塊錢。
96年暑假的一塊錢要怎麼花?當然是中午吃完飯最熱的時候,到幾百米外村裡的小賣店買一根2毛錢的冰棍嗦,一路嗦回家還剩能一點,每天來回的路上都被曬得冒油,但是心裡可美了。
心裡美的于靜姐弟97年暑假還這麼幹了兩個月,又各掙了一塊錢,這次還奢侈地買過一次3毛錢的雪糕、四毛錢的赤豆冰棒吃過。
這次姐姐寫稿掙了錢,一把就給了他5塊,不通貨膨脹計算的話,能買他十個月的家務活了。
于軍沒有打擾姐姐,默默把外面曬的衣服收了;打了兩桶井水倒豬食槽給豬喝;看了一下雞窩有沒有蛋撿;到屋東頭的草垛抱了幾捆草堆竈膛邊,晚上和明早燒飯燒水用;兩口鍋膛裡的草木灰和風箱通道裡的灰扒拉幹淨,用簸箕裝了倒到專門堆灰的地方;早早把晚上喝的玉米粥煮好,天熱,早點煮好,竈膛裡餘火的加持過的粥特别香,晚飯時吃溫度正好。
于軍到門口菜園,拿起地上的河蚌殼割了一把韭菜,擇洗幹淨,切好一會兒晚飯前炒,幹完家務,才去看書寫作業。
三萬多字的小說,為了多兩個備份,她墊了複寫紙,寫字不能連筆,每個筆劃都必須重,否則複寫出來的字迹就不清晰,所以謄寫速度很慢,手寫得很酸。
謄寫完成,她按次序疊好,逐份裝訂,沒有訂書機,稿紙邊是用針線縫起來的。裝入信封,放進書包,她把另外兩份備份跟之前的稿子放一起收好。
可能是前世被班味腌透了,于靜感覺有必要用個本子做台賬,故事清單表——登記寫故事的時間、地點、篇名、字數、備注等;投稿台賬——登記投稿的時間、投稿對象、篇名、收到回複日期、稿費金額、備注等。
現在故事清單可以寫上第三行、投稿台賬也可以寫上第三行了。
暑假投的另一份稿子兩個月沒有回複,她有提前在稿紙上備注三個月沒有回複,視同拒收,她将另作打算。再有一個月收不到回複,她會将提前複寫的備份換一家雜志社投寄出去。
第二天,于軍沒跟于靜一起出去,他要留在家幹家務:刷鍋洗碗、掃地、洗衣服……。于媽媽沒空幹家裡的活,于軍跟着一起去的話,等回家了,這活兒也還是他們幹。
雖然二十年後于靜覺得這些事情都很小,做起來很簡單,但她一直記得小時候,彎腰拿着笤帚掃地手腕可酸;洗衣服搓得手疼;煮過玉米粥的大鍋,上半部分粥沫沫幹了的地方特别難刷,鋼絲球必須很用力才能洗幹淨。
總之,沒有哪個家務對小孩而言是很輕松的。
于靜先去鎮上郵局投遞,再去菜場,這裡有好幾家肉攤,雞冠油一塊錢一斤,她買了三十多斤,用蛇皮袋裝了擔在車後座。幾家魚攤沒有小雜魚,看到有人賣鲫魚,于靜買了幾條好回家燒湯,又買了三四斤豬肝、4塊豆腐和兩斤小茶幹,什麼牛羊肉肥魚活蝦全是她高攀不上的貴菜,不看不看,載着一車的窮鬼套餐,收心回家。
回家後還有的忙,雞冠油要去掉淋巴,洗幹淨、切塊下鍋熬油 ,買太多了,家裡的大鍋也得分兩鍋熬,她教于軍怎麼分辨豬網油上的淋巴,用剪刀剪掉,都收拾幹淨了再切塊。
她去洗鲫魚,鲫魚不大,刮鱗破肚,雜碎扔給雞吃,洗幹淨的鲫魚先放一邊。再把一塊豬肝切片,泡在水裡去血水,中午炒青椒吃;剩下的豬肝先泡水裡去血水,下午下鍋鹹鹹地鹵了,回頭分點豬油、油渣、豬肝給外婆。
于靜刷幹淨裝豬油的罐子,倒扣着晾水,再淘米煮飯、準備蔥姜和中飯要用的蔬菜。
于軍清理好了雞冠油,她把兩口鍋洗了,讓于軍依次給兩口鍋燒火,開始熬豬油,香噴噴的油渣是過年才有的美味,油渣沒有煉得很幹,熬出來8斤左右的油渣,二十多斤的油,油罐裝不下,另裝了兩個大湯碗。
就着油鍋,她煎了鲫魚,倒開水燒魚湯,另一口油鍋下調料腌制過的豬肝爆炒,炒好豬肝,于靜切了豆腐放魚湯裡燒,還剩一個菜她可以邊燒火邊炒,就讓于軍先去喊于媽媽回家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