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先還大舅的錢
表舅非常能幹,是公社幹部,家裡也較為寬裕,早早蓋了瓦房。
七十年代初,國家開始計劃生育,表舅已經有了一兒一女,老婆正好懷着第三個孩子,他便帶頭結紮,不幸的是感染了破傷風,掙紮了一段時間還是走了。
表舅去世時,大舅在部隊當兵,遠在他鄉,他看着老父老母,三個孩子,拉着于媽媽的手,拜托她常來看看,幫忙照顧一下孩子們,說隻要糊弄到兩個小點的孩子能走路,會讨飯就行。
于媽媽當時才十多歲,她和另一個表姐、表姐夫一起哭着答應了他,保證會好好照看家裡。
表舅去世時,三個孩子:大孫女5歲,大孫子3歲,小孫子剛出生,日子太苦,看不到頭,表嫂改嫁,姑婆姑爹兩個老人養不了仨孩子,
姑爹去找老領導,請求給予援助,領導們同意每個月發一些錢,家裡的日子終于能過下去。
從此,每到農忙的時,外公就會帶着兒子、女兒、侄子,帶着糧食,去幫忙。女兒結婚後,外公還帶着女婿一起去幹活。
除了幫助姐姐家,外公的二哥壯年去世,留下一個兒子,這個侄子的蓋房、結婚也是外公幫着張羅照應。
親戚間互幫互助的良好風氣就這樣奠定了基礎,三家的孩子都跟親兄弟姐妹一般來往。
姑婆家三個孩子長大成人,成家立業,每年初二都會先給舅爺爺拜年,帶着很多的禮物,看望老人,後來外公外婆去世,也堅持來看望大舅小舅。
外公原本是兄弟姐妹中的老幺,一般是被照顧的一方,但他卻在年輕的時候,同時扛起一姐一兄的家庭。
于媽媽和于爸爸有時給于靜講古,于爸爸對嶽丈佩服不已,說嶽丈心胸寬廣、處事公允、不簡單。
大舅很像外公,照顧弟妹,吃苦耐勞,常年在外地掙錢,在于靜小學三年級時就給家裡蓋了大樓房,妹妹們和弟弟蓋房時,每一家都借了一萬,叮囑不用急着還,先把欠别人的錢還了,最後再還他的。
所以,于靜雖然想在市裡今早買房,也一定會先還大舅的錢。
期末考試,是于爸爸在家能看到他們優秀表現的考試,于靜和于軍心裡有默契,都想在爸爸面前好好表現,複習地格外賣力。程文兵都說,跟着一起學壓力太大,絲毫都不敢松懈,也不敢不來,他一人在家效率低,有時寫一會兒就想玩。
考試那天,進校門時,于靜叮囑于軍:“考試的時候一定要仔細讀題,認真計算,卷面清爽。”
“知道了,你也是。”于軍擺擺手。
程文兵跟着于靜一起去淘米蒸飯:“你隻叮囑軍兒,不跟我說說嗎?”
于靜白他一眼:“你是個小孩子嗎?自己好好考,加油吧,争取考進班級前10名。”
“這個太難了,我還是保20争15吧”,程文兵基礎太差,不想給自己太大壓力,不過堅持學習了這麼久,隻要保持住現在的狀态,考好一點高中絕對沒問題。
于靜也覺得越往前越難擠,第三次月考,她照例前進了一名,小男神湯華被壓在第四名,陸萍萍第三名,她是第二,張星星是第一。
現在他們幾個,不論高矮,都坐在教室靠前中心的位置,兩個高個子的男生也是坐在前面,楊老師的偏心就是這麼赤裸裸。
考完試,初一初二放假,周五返校拿成績,初三要繼續補課到臘月二十二。
隻有初三生在學校,人少了,壓力驟減,學校居然開始供應熱水,方法很傳統,在食堂門口放了兩個帶水龍頭的保溫桶,桶裡有熱水,自己用杯子接。桶旁邊有幾個大熱水瓶,覺得水不夠熱,可以打開蓋子,兌熱水。
年前,于爸爸在家,家裡夥食更好,家務多一個人分擔,于靜姐弟倆輕松多了,每天隻要學習就行。
周五拿成績,于靜終于考了班級第1、年級第1;于軍考了班級第1,年級第2,總分跟第1名就差1分;程文兵考了班級第12,年級第40。
妥妥的大豐收!
于靜高興壞了,前面的這幾個人,她是一個一個幹掉的,每次月考隻前進1名,太艱難了。
這學期,她把語文、英語、政治、化學幾乎倒背如流,數學和物理反複刷題,攻克難題,一次前進一小步,這次打敗了張星星,她對明年考A中的公費生更有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