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叭裡通知所有人到樓下廣場集合。今天隻有初三的同學在,很快就排好隊等着。
校長站住廣播室門口,手裡拿着話筒,面向所有學生,“今天是所有初三學生最後一次相聚校園,我們懷着無比喜悅和自豪的心情齊聚一堂,有一個重大喜訊要與所有人分享,我校初三4班的于靜同學,在中考中取得了全市第一的好成績,延續了我校的輝煌!
這是于靜同學個人勤奮努力的成果,是全體教師悉心栽培的驕傲,更是我校奮發向上精神的生動體現。
于靜同學用行動诠釋了“天道酬勤”的真谛。優異的成績背後,是她日複一日的刻苦鑽研,是她面對困難時的絕不放棄,是她追求極緻的自我超越。希望你們以她為榜樣,以今天的表彰為動力,在接下來的學習生活中,勇擔使命、再創佳績!”
校長請于靜到台上,站住他旁邊,從旁邊老師手上接過一個精美的獎狀遞給她,上面有漂亮的花邊,校長的毛筆字和大紅公章。
他又拿出了一個信封:“這是學校給你的獎勵。”
于靜接過獎品,鞠躬感謝校長。
接下來,校長點名誇獎所有考620分以上的同學,鼓勵大家升入高中後繼續好好學習,将來考個好大學。
表彰會開完,校長帶于靜去辦公室,辦公室裡已經有記者在等着,記者已經采訪過校長和班主任了,又給于靜做了采訪,其實都是很多老師、同學問過的問題,怎麼學習的、為什麼突然間成績大幅度提高、為什麼突然改變了想法和行動。
随後記者等于靜放學一起回家,采訪于靜家長,問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
于媽媽還在田裡幹活被喊回了家,洗頭洗臉換衣服一通折騰,采訪的問題很簡單,孩子怎麼培養的、對其他的家長有沒有什麼好的建議。
于媽媽回答更簡單:沒管過學習,孩子自己學的,不懂教育。從頭到尾,上鏡兩分鐘結束。
記者拍了家裡的學習環境,看到電腦和雜志,知道是于靜寫小說連載的事,記者拍了相關内容,但于靜後來在電視上并沒有看到這一段,也許是考慮到暴露雜志等于給人打廣告,也可能是考慮寫小說會給其他人不好的示範。
此時還沒有禁止宣傳狀元的政策,每年的中考狀元、高考狀元,都會有記者采訪,上當地報紙、上市電視台、上市廣播台,隻有少數看市台、市報、聽市廣播電台的人才會關注這些,大部分人并不會關注。因此在網絡、電話都沒有普及的2000年,新聞報道對生活并沒有産生太大影響。
記者走後,于媽媽回娘家分享喜訊,并問問侄女的考學情況。楊琴考了583,比上回的562好了不少,可以公費上她所在鎮的西中。外公外婆很為外孫女取得的好成績高興,要女兒女婿給于靜大辦一場。
于靜想到上輩子家裡除了她上大學時辦過一次酒,一直沒辦事,于爸年年出各家婚喪嫁娶的份子,沒得往回收,損失巨大,十分痛苦,因此同意辦事,讓他們高興高興。
他們看日子、請人送喜訊、找廚子、規劃菜單。
請客的日子較為靠後,期間,全家要一起去A中報名辦入學手續,報名前一晚,于靜跟家裡商量,開學後不住宿,要走讀,她在校外租房,早點租,早安心,開學前再去可能就沒有合适的了。
報完名後,一起去看房子,開學她要把電腦帶去,抽空寫稿子,爸爸如果不放心,可以晚上不回家陪她住在市裡,媽媽和弟弟在家,他們周末團聚。
于爸于媽左右權衡,實在沒有更好的辦法,最終隻能接受。
于靜繼續說:“要是不想分開,我們可以在市裡買套房,給弟弟辦轉學,媽媽也去市裡找個工作,肯定比在老家種田掙得多。”
于靜知道媽媽暫時不會同意,他們是無論如何都不會抛棄土地的人,但是當她嘗試踏出這一步後,她就不會再回頭隻種地。
鄉下初中的教學也很好,于靜其實拿不準是不是必須要給弟弟轉學,鄉下和市裡是兩個世界,轉學後新的環境弟弟是不是能适應好。
一聽到轉學,于軍遲疑、于爸于媽也都反對,普通老百姓對于這種事感覺就是摸不着頭腦,很麻煩,不想折騰。
于靜便要求一定要給爸爸買摩托車,方便從市裡來回,爸爸同意買,但要自己出錢,于靜不與他争執,打電話給表舅家的小兒子,于爸的第二個徒弟,張夏,他很早就買了摩托車,比較熟悉,讓他帶于爸回頭一起去買。
第二天報名,于靜第二次踏入這所本地神聖的高中,第一次是上回高一來參加化學競賽(結果當然是默默無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