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歲安抛出橄榄枝,龍福方面也是很樂意的。
首先,當時的歲歲安甯正是行業新秀,短短數載就有了“領頭羊”的趨勢,實力自然是有的,拿出去也是塊響當當的招牌。
其次,互聯網看不見摸不着,龍翔天嗅覺再敏銳,依舊是老眼光,統共就那一瓶底兒網絡安全知識,還是龍城網安宣傳時候學的。
其他的不知道,網絡詐騙的案例可是聽過許多,歲歲安甯也在龍城,從“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的角度出發,選他正合适。
第三個原因比較搞笑——“上杆子不是買賣”,做生意如同談戀愛,誰先主動,誰就輸了。
既然是許歲安主動,龍翔天便可以拿喬兒,說自己不缺合作夥伴,拿出一堆苛刻條件讓歲歲安甯咽下去,合作意向雖然達成,但明顯不平等。
幾乎要賠本兒賺吆喝,許歲安還是答應了,談及原因,他說是情懷:“當時腦子也有點熱,不想讓外國的T公司一家獨大,占領我們的市場,更不希望我們技不如人。”
後來這合作到底沒能達成。許歲安坦言,這是歲歲安甯的決定。
提出合作的是許歲安,要求終止的也是他,龍福讓他涮了。
許歲安卻很無奈:“說出來就像馬後炮,但我不得不說,在對龍福的全面考察之後,我就知道,這車要麼造不出來,造出來也早晚要出問題。”
這不是像馬後炮,這就是馬後炮。
但事實上,許歲安看出問題所在,當時就跟龍翔天提出來了:“生産模式有問題。”
從A國采購電池,從B國采購變速器,從C國采購發動機,從D國采購外殼……很多車企都這麼做。
龍福的優勢在于電池,也正是因為此,他們才有了做電動汽車的底氣。
乍一聽東拼西湊,但對于汽車行業而言,這種模式卻是在行業發展中摸索、改進而來的。
福特最初産車的時候,基本可以說是自給自足,随着行業發展,外部供應商進入,制造商開始依賴全球市場,發展至今。
龍福想要老瓶裝新酒,問題就在于不同的酒需要不同的瓶子,才能保留風味、便于儲藏。而龍福想要做的新酒,顯然不适合現在的瓶子。
舉個例子,許歲安此前提到的T公司,可謂在全球電動汽車産業中遙遙領先,它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盡量“自給自足”,打造供應鍊,控制生産成本,把握産品質量。
道理很簡單,完全依靠固有的零件,怎麼可能打造出創新的産品?一旦着手,處處掣肘,關關碰壁。
雖然後來随着公司發展和産品升級,T公司也開始考慮停止自主生産4680電池,轉而向供應商采購,以此提高性能,降低成本,但那是技術成熟、産業發展之後的事了。
龍福提出造智能網聯汽車時,國内在這方面剛剛起步,許多核心技術都還處在卡脖子階段,采購來的産品很多隻是照貓畫虎。
易拉罐兒造火箭,出來的成果可想而知。
面對許歲安的擔憂,龍翔天是怎麼說的?
“後生,有想法是好的,值得鼓勵。但是你畢竟年輕,對汽車行業也不了解。我們這是實業,跟你們那互聯網玄玄乎乎的不一樣,你不懂。”
好一句“你不懂”,許歲安無話可說。
後來,許歲安發現了更多問題。
龍福A1瞄準的目标客戶群是新中産,這些人更加注重産品品質和品牌價值,因而有時候可以承擔更高的溢價。但龍福A1卻在邊邊角角的問題上“厲行節約”。
比如最初的設計中,龍福A1的車身計劃采用碳纖維,也就是T公司推出第一輛電動汽車時使用的材料,然而在第二版設計稿中,碳纖維替換成了成本更低的玻璃纖維,車身堅固性的賣點也因此失去。
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座椅設計上。原本的設計是寬大的羊皮座椅,龍翔天覺得成本太高,換成合成皮革問題也不大,外頭再包上二層剖皮,一般人也感受不到區别。
龍祥雲反對。座椅、方向盤、配飾,坐在車裡,這些都是最直觀的,說白了,得讓車主有得炫。
炫變速箱還是炫發動機,都不如一句“全真小羊皮”來得直接,任何人聽到都會知道這代表着高級。
經過一番商議,有人拿出方案——材質不變,尺寸調小,整體縮減成本。
有人反對,因為現代人體型偏胖已無法回避,設計大座椅大空間的初衷便在于此,改小會影響舒适度。
最後,龍翔天拍闆兒:“改小!我們的車,就是給精英群體設計的,他體型偏胖塞不下,隻能說明他不适合我們的車!是他自己的問題,不是我們車的問題!”
效果如何?不得不說,外觀内飾等比例縮小,車輛看起來比之前更加美觀了。
然而在實際銷售時,也确實發生了體型較大的消費者投訴事件,空間問題也使得龍福A1飽受诟病。
這幾件事說大不大,但卻足夠以小見大,龍福的傳統模式注定了它不适合走新路。
龍翔天很早就嗅到商機,然而想法超前的是他,思維落後的也是他。
當初許歲安窺一斑而猜出了全豹,要求退出項目,龍翔天當然不滿。
他台子都搭好了,戲肯定是要演,進展本來就磕磕絆絆,歲歲安甯又突然撂挑子。
中間不知道經曆了哪些環節,某天龍福汽車突然同意了許歲安的撤出請求,同時高調對外宣布,他們組建了自己的網絡安全團隊,并且提出了“一鍵響應”的概念,這也成為了龍福A1最大的賣點。
許歲安好奇,這個網絡安全團隊是從哪兒來的?
既然是團隊,并且是個推出創新産品的團隊,怎麼着也得有個挑大梁的吧?他也沒聽說哪個行業領軍人物去了龍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