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娘,我考慮下。”
淩姨娘見她松口,笑道:“好,我不催你,好好考慮。”
**
牧明煦一早被皇上殷常霄召進宮裡。
書房裡,殷常霄一手握拳抵着額頭,緊閉的雙眼間眉宇深皺,直到牧明煦見過禮,他才緩緩睜開眼,煩悶地揮了揮手。
一旁侍奉的海公公示意書房裡的其他人退下,然後親自關上門。
“皇上……”
殷常霄擡手制止牧明煦,說:“進去再說。”
海公公走入旁邊暖閣内,旋動桌上的石雕像,一個書架緩緩轉開,他率先進去,點燃中間桌案上的油燈。牧明煦借着燈火觀望,密室裡有三面都是嵌入牆壁的手拉式櫃子,看樣子是用于存放重要物什的地方。
海公公待人皆入内後,閉上密室門,在殷常霄的授意下拉開一個櫃子,取出一疊文書以及一張卷成軸紙。
他展開紙軸,将其平鋪在桌案上,退到一旁。
紙上畫的是一個長方形的木盒,盒子開阖處有兩個鎖孔,應是要兩把鑰匙方能打開。
“明煦。”殷常霄神色嚴肅,“你知道二十年大祭将近。”
“知道。”
大殷新皇登基,每隔二十年舉行一次大祭,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保佑大殷長盛不衰。
如今是豐瑞十九年,離大祭還有四個月左右的時間。
“畫中錦盒裝的是傳國國寶玉如意。”
“玉如意?”牧明煦視線再次落到畫上。
玉如意整體透明似玻璃,置于陽光之下仿佛能看見有水在裡面流轉。它作為傳國國寶,每隔二十年大祭都要請出來祭天,是皇帝與天交流的祭具。
這種透明的玉什是罕見,相傳是太祖皇帝在建立大殷之前,于夢中從一位神女手中所得,并告知他将得天下建立大殷國。
牧明煦心知傳說大多是王朝為了穩定天下,讓“應天而立”深入人心而特意編造。
玉如意便是使傳說實質化的一種象征。
所以在大祭必須将作為象征的玉如意呈現在世人面前,安撫、震懾人心。
“為何隻有畫?”牧明煦預感到事情并不簡單。
“不見了,自然隻剩畫。”殷常霄嚴肅的神情裡一直帶着揮之不去的愁容。
“不見?難道被人盜走?”
殷常霄看向海公公,後者會意道:“由小的來說明吧。”
先帝殷承知其中一位兄弟殷旭琂曾在他們的父皇順帝殷世弘準備四十年大祭的時候聯合暗衛謀篡皇位。
謀篡事發之前,順帝殷世弘看出端倪,便趁着殷旭琂沒動手之前先下手為強,命人暗中捉拿。
按照大殷的規定,如若皇帝既沒有立太子,也沒有立遺诏确認人選,擁有玉如意的人即是下任皇帝。
但皇帝在位的時候,不可能直接把玉如意交給他人,這種情況下通常會将兩把鑰匙之一暗中賞賜給其中一位皇子。
擁有一半的鑰匙意味着得到玉如意登上皇位隻是時間問題。
當時見事發的殷旭琂想到這一點,當機立斷瞄準玉如意。
隻要得到玉如意,同時殺掉殷世弘,再找一個替死鬼當兇手,他便可順理成章登基為皇。
順帝殷世弘同樣想到此事。以防萬一,他喚來親信,命親信将裝有玉如意的盒子和其中一把鑰匙送到當時還是皇子的殷承知手中。不過,送去途中遭到殷旭琂派去的殺手埋伏。自此之後,玉如意便下落不明。
先帝殷承知收到消息趕到皇宮救駕的時候,父皇殷世弘已死于殷旭琂之手,鑰匙亦被奪走。他立即命人将殷旭琂找出來,可仍是沒尋到其蹤影。
殷世弘立了遺诏。
殷承知按着遺诏順利登基,隻是有一個緻命點——到二十年大祭之時,無法取出祭具玉如意。
之後,殷承知由于身體不佳,在位僅十五年就駕崩,沒能熬到二十年大祭。
彌留之際,殷承知喚來殷常霄,将玉如意之事一五一十告訴他。
在位十九間年,殷常霄派出不少親信尋找殷旭琂的下落。他認為要找到玉如意必須要先找到殷旭琂的所在,因此事牽扯到皇權,他不能明目張膽地搜尋。
如今自他登基後二十年将至,禮部正在籌備大祭事宜。唯獨玉如意是由殷常霄保管,若是大祭當天取不出玉如意,難以想象到時會發生什麼事。
說到此,海公公從适才那疊文書裡抽出一張紙遞上前,說:“牧公子,請看。”
牧明煦接過念道:“九霄外,日升起,王歸言,天下安。這是……”
“民間傳言。”殷常霄道,“是派出去的親信在找玉如意的時候聽到。你看出話裡有什麼特别?”
“九和日為旭,王歸言為琂,藏了旭琂兩字。至于天下安要連接前面一起理解。”牧明煦點到即止,以他的身份再說下去便不合适。
“真正的王會在大祭當天随着初升之日回來,天下才真正歸安。”殷常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