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賽季開始了,一切都不一樣了。
新的俱樂部,新的球場,新的隊徽、新隊友,甚至連球迷唱的助威歌都換了節奏。
他也變了。
不再是我們過去那個小俱樂部裡熟悉的戰術師,而是如今這支頂級聯賽球隊的主教練——肩上背着千萬歐的預算、無數雙眼睛的期待,還有媒體每周不依不饒的評論。
我當然知道,他沒變。他在場邊喊我名字時,眼神還是那麼溫柔;走過我身邊時,還會下意識地拍我一下肩膀:“别緊張。”
可是——戰術真的變了。
他用了全新的體系。
我以為我了解他全部的思路,結果卻發現,他早就在這個休賽期設計出一套全然不同的進攻架構:更激進的轉換、更密集的壓迫、更複雜的跑動。
我的位置從以往的中前腰被微調到了更深一點的組織核心,但在戰術圖紙上,我不再是那個“可以自由呼吸”的發動機,而是一顆必須精準配合的螺絲。
—
第一場比賽,我踢得非常掙紮。
傳球失誤率極高,節奏總是慢半拍。我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我還沒有完全理解他的新節奏,甚至可以說,我還沒找到自己在這支“新球隊”中的位置。
賽後我一個人坐在更衣室,背對着門,低着頭咬着毛巾沒說話。
他走過來,在我身邊坐下,沒說什麼,隻是遞了一瓶水給我。
我接過水,嗓子幹得發疼,才咽下一口:“我今天……很差。”
他搖頭:“戰術是我設計的,如果你适應不了,那問題是我的。”
我擡頭看他,他卻笑了:“我不是在安慰你。你本來就不是擅長第一腳處理球的類型,我知道你喜歡觀察,喜歡組織,喜歡‘看透’場上局勢後再行動。”
“但這套戰術更快,需要我們都重新學習。你不是一個人适應。”
他語氣很溫柔,但我心裡明白——我不想隻做那個“正在适應的人”。
我想成為他布陣時可以毫無保留信任的那個軸心。
可我現在不是。
—
我在接下來的幾場比賽依然找不到感覺。跑位不及時、接應延遲、幾次關鍵傳球都被對方攔截。
媒體很快盯上了我。
“過去那個天才中場迷失了方向?”
“他是否已經無法适應新的節奏?”
有記者甚至直接在發布會上問他:“他最近表現不理想,是否考慮暫時将他從首發輪換撤下?”
他看了對方一眼,語氣淡淡地回答:
“他隻是還沒完全理解新的語言,但他是我們最聰明的球員之一。我不擔心。”
“你們也不該擔心。”
我看到這段視頻時,心裡既感動又沉重。
我知道他還在保護我。
可我不想隻是“被保護”的人。
我想重新走到他戰術圖的正中央。
不是靠回憶,不是靠慣性,而是靠實力。
靠我,再次讀懂他的全部。
—
我開始一個人留下來練球。
不是加練射門,也不是體能,而是反複練——“跑”。
跑新戰術裡規定的反壓時間線、跑新陣型中那條我曾經一眼就能掌握的中場橫切路徑。我用腳趾丈量球場上的每一道線,就像在拼命“翻譯”一本全新的語言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