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金誘惑下,有一個人抱着試試看的态度,把木頭搬到了北門,然後在衆目睽睽之下,商鞅半點都沒猶豫的給了他五十金,周圍人紛紛傻眼,這下子,他們總算是相信商鞅了。】
【有了這件事托底,商鞅的變法總算是在百姓那裡有了些信任基礎,“徙木立信”這個典故,也在後來的千百年來被廣為流傳,是上位者取信于民的經典範例。】
“五十金!”天幕下的不少百姓紛紛瞪圓了眼睛。
在哪領啊?不就是搬木頭嗎?我們能幹啊!
我能搬十塊!
【商鞅的第一次變法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果,但自古以來,變法都是要經曆長時間鬥争的,不可一蹴而就,很快,在秦國都城遷到鹹陽後,他又進行了第二次變法。】
【這第二次變法,可以說不單對秦國,甚至對後來幾千年的華夏社會都有着十分深遠的影響,一直到了今天,我們依舊在使用着商鞅那時候确立下來的制度,依舊在繼承着他的思想。】
聽到天幕這麼說,原本反對商鞅變法的很多人都黑了臉,幾千年,這是個多麼令人振奮的描述啊,那個平平無奇的衛鞅,他憑什麼?
甘龍,杜摯,公子虔等人,一個個咬緊了牙關,該死的,評說秦的曆史,他們這些為秦立下汗馬功勞位高權重的人連個名字都沒被提起,倒是那該死的衛鞅得了通篇的誇贊。
着實可恨!
【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推行縣制,改革戶籍制度,統一度量衡,朋友們,是不是很熟悉?這都是我們前面誇政哥的時候,所提到過的政哥的功績,其實這些并不是政哥首創的,他隻是最終下令從秦國推廣到六國而已。】
這下子,天幕下不少對政治不太敏感,又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對嬴政深惡痛絕的人就開始跳起來了,“瞧瞧!那暴君就是個撿前人便宜的廢物,天幕還敢吹噓他是千古一帝,我呸!”
“一個嗜殺成性,半點理法都不講的殘暴之徒,遲早死無葬身之地。”
人群中幾人激動的破口大罵,很快找到了彼此,又聚到一起對着秦國和嬴政大肆批判,至于天幕上的女子,他們暫時還不太敢說太難聽的話。
雖說已經确定了這是後世之人在說曆史,但誰知道這将後世之人投放到他們面前的是什麼神秘力量呢,得罪不起啊!
周圍有點腦子的早已經察覺出了紀回的态度,默默遠離了這幾個人。
紀回倒是不知道各朝代的人都有什麼反應,她早就往下講了。
【但這影響我們始皇陛下厲害嗎?當然不!商鞅很牛,牛在他不單能提出并整合這些政策,還能下功夫去推廣,去實施,不畏流言蜚語和背後的中傷,那同樣的,始皇陛下統一六國後,選擇了将這個政策延續下去并推廣到原六國故地,遇到了重重阻礙仍堅定不移,沒有被朝堂上心思各異、甚至居心叵測的不少官員牽着鼻子走,緻使重回分封,開曆史倒車,這就是他的功績。】
原本站在嬴政身邊聽紀回誇嬴政聽得心潮澎湃的衆大臣突然感覺頭皮一涼。
不是!天幕你說說清楚!到底誰居心叵測!
你有種點名啊!
【要知道秦始皇要整合的可是擴大了數倍的疆域以及已經分散了數百年的人心啊,而且當時别說其他國家不服秦了,就連秦國内部,都是分了好幾派的,他面對的形勢比當初商鞅面對的隻能說要更加嚴峻。】
【當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商君和始皇陛下都做到了他們所能做的最好,也都是up很尊敬的老祖宗,這裡沒有非要拿他倆比個高低的意思,隻是提到了順便這麼一說!守護!】
【春秋戰國時期時代劇烈變化,各國都湧現出了無數的優秀人才,沒有人想過用和秦人相似的政策去強國嗎?當然不是,但為什麼隻有秦最後成功了呢,因為把握一個國家的大方向的,是國君,如果國君沒有變革的決心,沒有排除萬難的雄心壯志,那麼無論什麼樣的人才,無論多優秀的制度,都是無法在這個國家發揮出所有潛力的!】
【商鞅遇到了全力支持他的秦孝公,成功将秦國往前推了一大步,所以他們二人雙雙名垂青史,秦始皇順應曆史發展潮流,在國君這個位置上做到了極緻,有先人一步的思想,敢為開拓的魄力,所以他成了為我們後世萬人敬仰的千古一帝!】
剛剛還在罵罵咧咧的六國人:“……”
還以為你這天幕轉性要開始抨擊那暴君了,結果在這等着我們呢?
這還有沒有天理了!
【不好意思啦朋友們,up又跑偏了……沒辦法,一提到政哥就容易多說幾句,唉,來來來,我們把話題拉回來,接着說商鞅。】
【商鞅的結局不太好啊,大家都知道,他雖然功勞很大,但最後也為他的變革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屍身更是在鹹陽被車裂。】
一聲脆響,秦孝公手裡的杯盞落到了地上。
車裂!
是他做的嗎?
不,不可能,秦孝公本人最清楚他現在對商君有多看重,那麼……就隻會是他的繼承人了。
他的目光落到一旁的嬴驷身上,作為秦國國君,他最清楚強國并非一時之策,有一個合适的繼承人,能将他的政策嚴格實行下去是十分重要的,這個兒子一直被他悉心教導,寄予厚望,是他十分滿意的繼承人,除非有重大變故發生,不然嬴驷一定會是下一任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