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八,浴佛盛會。
馮家的馬車艱難在集市中湧動,從馬車上掀簾看下去,隻能看到腦袋擠着腦袋,處處都是人。
待終于擠過這段鬧市,宋湄不禁感慨馮母的英明神武:浴佛節佛寺香火旺,這個時候拜訪道觀,當然是輕而易舉的。
整個道觀隻接待馮家一戶,場面十分鄭重。
觀主不僅親自接待,更是在與馮母暢談後,還領着幾人在觀中遊玩一番。
宋湄以往時常跟着馮母去佛寺,來道觀還是第一次。
“高祖皇帝之姊玉微公主雙十年華入道,曾落本觀修行。同年本觀因一場暴雨坍塌,後蒙高祖皇恩敕造,故而改名為玉微觀。諸善信也稱本觀為公主觀。”
觀主看着宋湄,含笑解釋。
宋湄禮貌地回之一笑。
觀主問她:“善信覺得本觀如何?”
宋湄下意識看向馮母,後者道:“不用緊張,該如何就是如何?你随意說。”
“貴觀仙風道骨、超凡脫俗,很好。”
雖然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問她的意見,不過說好話應該是沒錯的。
以往去佛寺,宋湄可從來沒有參觀過和尚們吃飯睡覺的地方,寮房不許女性進入。
而這所道觀不同,從觀主到掃地的全是女性。因此睡覺的丹房、吃飯的齋堂,甚至是洗澡的湯房都由觀主帶着她們一一看過。
也是蠻熱情的。
于是又補充一句:“觀主睿智通達。”
觀主微笑點頭,馮母趕她出去:“我有道法與觀主讨教,你先去門外候着。”
宋湄便領着阿稚離去。
出去的時候,碰到幾個結伴的道姑,身着灰撲撲的道袍。
宋湄正想與人打招呼,卻見幾人神情難言地打量她一眼,像沒看見她們一樣過去了。
阿稚悄聲說:“娘子,道姑們臉上連個笑容也沒有。”
不止這樣,她們剛才的眼神也很奇怪。似乎在竊笑,看起來像……幸災樂禍?
馮母和觀主在樹蔭下談話。
“我聽說,貴觀以往也有……”
馮母話未說盡,觀主已心領神會。
“有的。”
觀主指向不遠處的水井,那裡幾個道姑正打水浣衣。她手指一動,輕輕點了一下那個正在晾衣的。
“那個姓李,朝慶六年送來的。來的時候才十六歲,親事定了,正值待嫁。一夜家門未關好,教路過的匪徒鑽進去……”
觀主壓低聲音,後幾個字掩唇過去:“髒了身子。”
馮母連忙閉眼念經。
現在是朝慶二十六年,李道姑已在觀裡安然住了二十年之久。
觀主歎息:“如今一心向道,也算是洗清污穢了。”
一刻鐘後,觀主親自送馮母上馬車,對宋湄道:“馮娘子,有緣再見。”
這觀主對自己未免太過熱情,宋湄禮貌性地笑笑。
離開道觀,馬車繼續前行。
馮母幾年來虔誠禮佛,這種大日子,勢必也要去湊一湊熱鬧,請一碗青雲寺的聖水回來。
-
浴佛日。
大昭皇室于青雲寺設浴佛壇。因皇帝卧病,特令皇太子觀率百官行香。
方丈率沙彌走來,親自為太子奉香,捧花。
太子焚香于佛前香爐,恭順一禮。
随後獻牡丹花于佛前香台,接着該用聖水為如來佛像金身沐浴。這是最重要的一環,意為洗滌衆生業障。
寺内高僧齊聲誦經。
太子手掌蘸聖水,聖水中有各色香料混合,沾手竟有些粘膩。今年聖水不知是由尚藥局還是青雲寺煎制的,太子全然沒有印象。
他剛準備浴佛,忽然聽到一陣驚呼。誦經聲一停,有人喊道:“快看,佛祖流淚了。”
原本正訓示的方丈也停下來,看向如來金身。
隻見金色的佛像雙眼下流出兩股濕痕,慈悲低眉,看着座下諸僧。
大昭國内有佛寺大大小小幾百座,向佛百姓若幹。皇室禮佛日,偏偏是在太子浴佛這時候,佛像竟流淚了。
在場已有僧人神色慌張,眼神不住地亂瞟,料想心中生起諸多料想猜測。
肅立的百官四處張望,知情的看不知情的,不知情的探究到底發生了合适。
方丈反射性地看向太子,皇太子仰頭與如來佛像對視,面上無悲無喜。
“太子殿下。”方丈顫巍巍喊了一聲。
還未等到太子回應,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湧入壇會。
五皇子揚聲喊道:“封死寺門,不準任何人進出——”
身着盔甲的守衛殺氣騰騰地循令而去,五皇子一瘸一拐地過來,對太子道:“太子殿下,佛像流淚,定是有賊人作亂,故意損我皇室威名。”
太子道:“皇兄意欲何為?”
五皇子道:“自然是抓住此人,否則恐難對父皇和百官交代!”
說着,五皇子鋒利的目光從方丈面上刮過。
方丈渾身冒汗。
青雲寺門外,是森嚴的皇家守衛。守衛阻隔之外,更有成百上千、水洩不通的晏京百姓。
這麼大的動靜,怕是瞞不住。
-
青雲寺外,圍堵着人潮。
宋湄陪着馮母,等着分發傳說中“療疾祈福”的聖水。
推測時辰,皇室的祭祀活動該結束了,卻遲遲未見寺門打開,人群有些躁動。
宋湄覺得有些危險,勸馮母一起離得更遠些。
這時,人群忽然哄鬧起來。宋湄往後一看,寺門打開了,幾人擡着聖水朝人群而來。
阿稚嘀咕:“怎的今年分發聖水的不是高僧,而是官差?”
此時,身後的人流推過來,強逼着她們往前走了幾步。
宋湄如臨大敵,拉着馮母和阿稚:“我們快走!”
發生踩踏事件就不得了了。
豈料還有比她們來得更晚的,擋住了去路。宋湄隻好踏上山坡高處,剛踩上一隻腳,身後傳來異動。
宋湄站在高處往看,空中揚起彩色的水珠。
人群推搡着,像多米諾骨牌一倒下去。有人很快爬起來,有人被踩下去。裡面的人意識到不對往外鑽,外面的人以為聖水将盡依舊往裡擠。
直到有人喊了一聲:“走水了——”
青雲寺前,徹底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