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淮之站了出來,他挺直了腰闆,義正詞嚴地說道:“父皇,證據确鑿,太子叛國謀逆,罪無可恕!這些證據都是經過多方查證,千真萬确的。太子與鄰國勾結,出賣國家機密,導緻邊疆戰士死傷無數,百姓流離失所,他的罪行罄竹難書!”
皇帝看着太子,眼中滿是失望和憤怒,他的手緊緊地握着龍椅的扶手,手背上的青筋凸起,大聲喝道:“逆子,你做出這等大逆不道之事,朕如何能饒你?來人,将太子廢黜,打入大牢!”
太子被廢黜的消息傳遍了整個京城,百姓們紛紛拍手稱快。街頭巷尾,人們都在議論着太子的罪行,對他的倒台感到無比欣慰。而曆淮之,因為揭露太子的罪行,成為最有力的皇位繼承人。但他并沒有被權力沖昏頭腦,他深知,國家曆經動蕩,百廢待興,還有許多事情需要他去做。
于是,曆淮之繼續推行改革,他減輕百姓的賦稅,降低了田賦、商稅等各項稅費,讓百姓的生活壓力大大減輕。他鼓勵農桑,派遣農官到各地指導農民種植,推廣新的種植技術和優良品種,還修建水利設施,保障農田灌溉。他興辦學校,在京城和各地設立學府,聘請有學識的先生授課,讓更多的孩子有機會接受教育。他親自前往各地巡視,微服出巡,深入民間,了解百姓的疾苦,傾聽他們的聲音。在他的努力下,國家逐漸恢複了生機,百姓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街頭巷尾的歡聲笑語漸漸多了起來。
在這個過程中,唐皎皎始終陪伴在曆淮之的身邊,為他出謀劃策,給予他支持和鼓勵。他們一起探讨改革的方案,一起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他們的感情也在這一系列的經曆中,愈發深厚。閑暇時,他們會在王府的花園中漫步,分享彼此的心事和想法,享受着難得的甯靜時光。
丞相唐政宏因為與太子勾結,被免去丞相之職,門生遣散。他曾經的威風蕩然無存,隻能灰溜溜地離開京城,回到自己的老家。而唐皖皖,作為太子妃,也因為太子的罪行受到牽連。她被剝奪了太子妃的身份,幽禁在冷宮之中,終身不得踏出冷宮半步。
冷宮中,陰暗潮濕,牆壁上布滿了青苔,寒風從破舊的窗戶中灌進來,凍得人瑟瑟發抖。唐皖皖穿着單薄的衣衫,頭發淩亂,眼神空洞地坐在冰冷的床上。她回想起曾經的風光,作為丞相府的嫡長女,被衆人捧在手心裡,又成為太子妃,享受着榮華富貴。可如今,一切都化為泡影。她恨太子的愚蠢和貪婪,也恨自己的盲目和虛榮。她曾經一心想要成為皇後,母儀天下,卻沒想到會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她的淚水無聲地滑落,打濕了破舊的床單,在這冰冷的冷宮中,她的餘生将在悔恨和孤獨中度過。
在太子被廢黜後的日子裡,朝堂之上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依舊湧動。曆淮之雖已成為最有力的皇位繼承人,但仍有部分太子舊黨心存僥幸,妄圖伺機而動,他們在暗中聯絡,試圖尋找機會為太子翻案,恢複太子昔日的地位。
這些舊黨成員中,有一位名叫趙權的禦史中丞,他表面上對曆淮之畢恭畢敬,暗中卻與其他幾位大臣頻繁密會。在一次密會中,趙權滿臉陰沉,眉頭緊鎖,低聲說道:“太子不過是一時被奸人所害,我們不能就此坐以待斃。如今三皇子雖然勢頭正盛,但我們手中也還有些人脈和資源,必須想個辦法,讓皇上重新審視此事。”
其中一位大臣憂心忡忡地回應:“可如今證據确鑿,我們能有什麼辦法?稍有不慎,便是滅頂之災啊。”
趙權眼中閃過一絲狠戾:“我們可以散布謠言,說那些證據是三皇子僞造的,是他為了謀奪皇位不擇手段。再買通幾個江湖人士,制造一些混亂,讓皇上無暇顧及朝政,到時候我們再從中斡旋。”
而此時,唐皎皎和曆淮之也察覺到了朝堂上的異樣氛圍。餘庭湛的情報網再次發揮作用,他們得知了趙權等人的陰謀。唐皎皎秀眉緊蹙,向曆淮之建議道:“殿下,我們不能坐視這些人興風作浪。對于趙權等人,我們可以先暗中監視,掌握他們的一舉一動,等他們有所行動時,再一舉将他們拿下,徹底消除隐患。”
曆淮之微微點頭,眼神中透露出堅定:“皎皎所言極是。同時,我們也要加快改革的步伐,讓百姓切實感受到改革帶來的好處,這樣才能赢得他們的衷心擁護。民心所向,才是我們最堅實的後盾。”
于是,曆淮之在推行改革的同時,加強了對朝堂的掌控。他任命了一批忠誠可靠且有才能的官員,充實到各個重要崗位,逐漸将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在民間,他積極落實各項惠民政策,使得百姓的生活日益改善。
有一次,曆淮之微服出巡,來到一個小鎮。他看到街邊的百姓們安居樂業,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心中感到無比欣慰。一位老者熱情地邀請他到家中做客,老者感慨道:“自從三皇子推行改革,我們的日子越來越好過了。賦稅減輕了,孩子也能上學堂了,真是托了三皇子的福啊。”
曆淮之心中滿是溫暖,他深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回到京城後,他更加堅定了改革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