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小時後,兩人汗不停地繼續淌了半個小時,在球場旁邊的老上海面館吃了中飯,運動後的饑餓感,被兩大碗面條、三籠小籠包壓下去了。
安雲山包裡除了球拍,還背着電腦和幾件衣服,計劃在榮博仁家住個周末,周一一早直接出差。一起到了榮博仁家,發現榮博仁弟弟D也在,他弟弟小了1-2歲,特别的瘦,貼身的西服穿在身上也直晃蕩。三個人倒是可以組隊打DOT安雲山,大熱天在空調間開黑還是很歡樂的。幾局打完來到晚飯時間,榮博仁去廚房做飯,D給自己叫了份肯德基增肥,安雲山繼續在網上找着壁球視頻。
想着中文搜出來有用的東西太少,安雲山換了個國際浏覽器,搜英文squash、forehand、drive、backcorner等關鍵詞,跳出來的詞條果然大不一樣。安雲山看到一個視頻标題是deep forehand drive,“Deep?再深一點,不就是後場球嘛。”再點開視頻,畫面不算古早,但并不清晰有點泛白,一個明顯英國口音的大叔講解分析自己後牆球。畫面角度是從前場看下後場,英國大叔面向側牆,但并沒有站得離側牆很近,先排除了側牆對揮拍的影響。大部分揮拍時雙腳沒有跨步,隻是在球比較低的時候,膝蓋蹲了下去。從這個角度看,球從後牆玻璃反彈出來的還是很多,安雲山暫停了視頻,空手在書房的牆邊,試着揮了起來,右手揮了幾下,總覺得别扭,想起上次直線球的視頻,安雲山試着把手臂舒展一些,每次揮到底時手臂伸直,感覺流暢了很多。接着在揮動的過程中,加上肩膀的一些轉動,一瞬間安雲山似乎找對了感覺,連忙去客房從包裡拿出球拍,就在沙發邊上,把沙發當成牆,把試着揮起拍來。
果然,這下揮拍好了很多,安雲山發現加入的身體的轉向越多,手臂揮動越舒服。如果不轉身,手臂從後牆回向側牆時總會變扭,安雲山學着視頻裡把左手五指張開,手掌向後翻,體會到左手配合轉肩,保證了右手揮拍身體的平衡。手臂用力不大,隻用轉肩的力量,球拍揮得呼呼作響,這就是揮拍有力量最好的證明。
偶爾有幾下球拍揮到沙發上,安雲山把速度放慢了一點,手臂伸展的同時,身體前傾,揮得更低一點,感覺揮出去依舊足夠順暢,就抱着拍子回到電腦前。路過廚房,安雲山告訴榮博仁自己的新發現,榮博仁眼睛亮了一下:“等會發我看下。”安雲山繼續把剛才是視頻看完,卻沒有更多有用的内容了,隻是又提高球拍的拍面要打開,這個很好理解,拍面斜着向上,拍面打開的越多,打出去的球越高。最後視頻說技術提升後,球就不用打那麼高,打的很低也能彈到後牆,這個暫且超綱不考慮了。
安雲山重播了一邊,除了仔細看了邊動作,并沒有新的收獲。“揮拍順暢了,這個沒空間怎麼解決呢?”愣了2分鐘,安雲山決定回頭去看上次的視頻,那個視頻雖然說是正手直線球,但職業選手的每一拍打的都是後牆球,隻是視角時在場外,看不大出來揮拍時拍子與後玻璃的距離到底有多少。體會到轉肩的好處,這次看每個選手果然都有不用程度的轉肩和轉身,每次慢動作都會定格在舉拍、擊球、揮出三個畫面停幾秒。
突然,安雲山睜大眼睛,感覺剛才看到了什麼不一樣的,連忙把進度調回了幾秒鐘,畫面中的一個左撇子在定格慢動作中,舉拍時,拍柄底部明顯離手多出來一大截,就是說他握拍更加往上,握得更短了!安雲山馬上看了自己的握拍,按照網上說的标準,不太低不太高,剛好在拍柄的中間位置。再回到屏幕,又看了其他選手的握拍也和自己一樣,都是在拍柄中間位置。
“握短一點。就不需要那麼多空間來揮拍了!”安雲山仿佛發現了新大陸,咧着嘴又仔細看了一邊視頻,他發現視頻裡大部分人的舉拍準備動作,拍子似乎比較随意,各種斜的角度都有,但這個叫Amr的左撇子把拍子舉得很直,安雲山照着也舉起來拍子,突然靈光一閃,握着拍子的手松了一點,拍子就向下落了一點,握拍就變得更短了。因為在書房,安雲山試着很慢很慢地揮了一下拍子,握拍變短完全不影響揮拍,但揮拍的空間明顯小了一些。安雲山站起來又回到客房的沙發邊,又試了幾遍,舉拍,松手腕,變短握拍,一邊揮一邊笑了出來。“原來如是這樣啊!”安雲山甚至嘗試握得更短,手指都碰到拍線了,“這種極限估計是碰到球彈得特别低不出得吧。”
“可以吃飯了。”榮博仁的聲音從客廳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