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的做法雙标嗎?
那可真是太雙标了,隻是,會出現這樣的事情,僅僅是清廷的緣故嗎?
要知道,大多數時候,文字獄的揭發人都是漢人。就像提出斷發易服的不是滿人,而是漢人孫之獬一樣,在這方面,漢人自己人做起來比滿人可要狠的多。
隻是,這種東西既然有人提及了,哪怕是為了震懾效果,清廷大多數情況下也隻能殺一儆百。
皇帝不覺得嚴懲書寫這種斷章取義的文字的人不對,明明知道大清在這方面抓的很嚴,還會被人從自己的文字中截取到這種問題,那是自己蠢。
但真的如此嗎?
【對于思想的控制,秦朝有焚書坑儒,兩宋程朱理學,明清文字獄,似乎也不應該苛責大清,但真的如此嗎?
按理說明朝也有文字獄,那為什麼提及文字獄想到的便是大清呢?】
本來,不少滿人還有些忿忿不平。說真的,滿人漢化其實挺厲害的,但真論起來,舉報的還是他們漢人,憑啥都怪在他們大清頭上?
正如天幕所言,沒有一個統治者會容忍這件事的發生。
康熙帝本人就處理過不下一起文字獄案件,哪怕天幕批判,他也不覺得有錯。不提宋朝的烏台詩案,朱棣不也殺了方孝儒嗎?
文字獄僅僅是文字的問題嗎?不,更多的是黨争之下的排除異己。
你說會不會有冤案?既然是黨争之下的排除異己,技不如人,被冤枉也是活該。
皇帝不乏冷漠的想,兩害相權取其輕,隻能怪被舉報的人倒黴好了。若真的忠于大清的話,又怎會被人找到舉報的痕迹?
如此,他倒要看看天幕打算怎麼說。
【隻能說,清朝的文字獄太過離譜。】
離譜?
能有多離譜?
能有朱棣誅方孝儒十族離譜嗎?
{同樣的動畫小人,皇帝服飾的小人看着眼前‘維民所止’四個大字勃然大怒,帶着朝冠的小人眼冒金星,頭頂火苗,怒氣值渲染的那是足足的。}
看到這個畫面,胤禛的第一反應是要遭。
對于這四個字,和弘暄足足商讨了大半天的胤禛記得那叫一個印象深刻。此畫面一出,‘雍正掉頭’四個字不期然出現在了胤禛腦海間。
之前他還笑話弘暄想太多,‘維民邦止’中‘維’也好,‘止’也好,都不是連貫起來的,兩三千前的詩歌他都能聯想到這上面。弘暄也真敢想,攀扯冤枉人方面,這小子真是個中翹楚。
回旋镖那是說來就來,當日他義正言辭的辯解之詞,如今全成了狡辯之語。
胤禛昔日說弘暄看不慣他,說弘暄看低了他的人品,事實證明,反而弘暄那小子看得真最清楚。
天幕前的胤禛的眼眸不自覺眯起,若說天幕中的皇帝不知到‘維民所止’的出處,胤禛是不信的。但既然知道,他為什麼要這般做呢?
是書寫這四個字的人有問題,還得他真的奪位不正所以心虛了呢?
胤禛不知道——
在這之前,對于雍正帝的繼位疑雲,胤禛是不信的,他不覺得他會大逆不道的弑父,但此案一出,胤禛不确定了。
‘砰砰砰……’此刻,胤禛的心跳的極快,他攥緊的手心裡溢滿濕潤。
這電光火石之間,他的面前浮現過汗阿瑪的面龐,閃現過弘暄那小子的诘問,最終停留在‘維民所止’四個大字上。難不成真的是他得位不正,有因為弘暄這小子啟發了他從而痛下殺手?
{緊跟着的是一場文字遊戲,‘雍正’兩個字的頭去掉,恰好就是‘維民邦止’中的‘維止’二字。}
可真夠荒謬的,隔着數千年的詩文考題,卻成了反對雍正統治的罪證。想起雍正這個年号,聰明人很容易明白天幕的意思。
事實上,也是如此,寫這首詩的人的都化做了白骨,但千百年後的後人卻因一首殷商的祭祀詩獲罪。
哪怕因言獲罪,這也太過了。
{一個名為查嗣庭的小人身帶枷鎖,努力控訴,他的一側是大大的‘窦娥冤’三個大字。他的身側是一群被他牽連的小人,小人們的囚服上的字連起來是‘請蒼天,辨忠奸’六個大字。
雪花飄飄,幾片雪花簇擁成一個‘冤’字,無數雪花在屏幕中湊成了大大小小數個‘冤’字。
怎麼說呢?
明明是挺凄涼的場景,但這個動畫小人一出,還挺搞笑。
在斬首的那一刻,為首的小人大聲呼叫:“哪有拿本朝的劍斬前朝的詩的,難不成《詩經》時代就反對今上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