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柔由人引着進了一處低矮的屋舍前,裡面傳來說話聲。那人道:“夫人說屋少人多,請娘子暫和杜夫人十公子住一處。”
郭柔笑說:“君姑安排得當。”玉蘭給她去了蓑衣鬥笠,郭柔進了東屋,就見榻上坐着一位面如滿月秀麗溫婉的美婦人,懷裡摟着一歲多大的兒子曹林。
郭柔見禮,杜夫人忙叫起,招來身邊坐下,關切問:“外面大雨可淋着了?”
“沒有,”郭柔回道:“杜阿姨可好?”
杜夫人笑回:“這點小雨不礙事。”
兩人說着話,郭柔瞧見小曹林擡頭,正對上那雙黑葡萄似的眼睛,不由得笑了,道:“十公子可好?”
小曹林含羞地又将臉埋在母親懷裡,杜夫人輕拍着他的後背,對郭柔道:“這孩子腼腆,倒也乖巧,不甚鬧人。”
郭柔問:“他多大了?”
杜夫人道:“兩歲了。”說罷,她瞧着郭柔一笑:“再過一兩年,就能領着侄子到處玩耍了。”
郭柔臉一紅,故作不懂,道:“杜阿姨教導得孩子知書達理。”
正說着,一侍女用托盤端了三碗熱湯來,說是卞夫人讓衆人喝了驅寒。
郭柔在杜夫人處喝了熱湯,便告辭回到西屋歇息,草草将就了飯菜,與玉蘭桃葉在屋内說話,到了晚上,三人擠着一起睡了。
外面雨滴樹梢,淅淅瀝瀝地仍然在下,一直下到了次日上午方晴。士兵們忙收整行囊,準備出發。
秋雨連綿。衆人到黎陽時,已經是十月了,天氣漸漸冷起來。郭柔與女眷在後方安定下來。
唐牛送來曹丕的信,郭柔展開一看,原來是他于來往黎陽途中做了兩首詩,請她品鑒一二。
郭柔不由得讀出聲:“
其一
朝發邺城,夕宿韓陵。
霖雨載塗,輿人困窮。
載馳載驅,沐雨栉風。
舍我高殿,何為泥中。
在昔周武,爰暨公旦。
載主而征,救民塗炭。
彼此一時,唯天所贊。
我獨何人,能不靖亂。
……”
她念了幾遍,心中觸動,思及來時見聞,鋪開缣帛,提筆回道:“
北上以來,淫雨霏霏,連日不開,爛泥攔道,寒風摧人,或有斃命于路者,使人愀然。
途中偶見幾人,面容稚嫩,未及舞象,便上戰場,牽動慈母肚腸。
更兼喪亂以來,天下城郭丘墟,中原不料殘破至此,肺腑酸楚,凄然恻然,敢問蒼天,人間何日再太平?
天柱折,地維絕,神州蕭條,生靈塗炭,哀民多艱,思勸天公降人才,解黎庶倒懸之危。
君言:我獨何人,能不靖亂。莫非其人乎?信然也。”
郭柔停下筆,想了想,又繼續往下寫。寫罷,裝入囊中,交給了唐牛。
郭柔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她輕輕撫摸着肚子,笑道:“你阿翁胸中也有一腔慷慨的英雄氣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