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嘞,把這條鮮魚帶回去,煮湯喝”
小倉安犟不過林嬸提着魚道過謝就走了。
我心生好奇,跟了他好一路,約莫跨了半個鎮子。終于要至倉安小娃的家,小娃家在鎮邊湖旁。到此便是不好上前窺探。
經此,我多疑奇心重,特在鎮上轉悠了一番。
這小滿鎮,鎮上人人家檐下懸着一鈴,沒有鈴舌,鎮中人都隻道是傳下來的習慣,還有其他費解的傳統呢,每家每戶,内屋擺了供台都留着兩份供奉,一份是給那些修士,還有一份?鎮中央有口井,鎮中人稱它“未滿井”,水面永遠低于井沿三寸。鎮上路面是由青石闆鋪成,闆上多劍痕,那老張說的也略有幾分可證的,這小滿鎮指不定是當年絞殺歹人的古戰場,打鬥場面一定激烈非常。鎮旁還有一湖,也就是那小娃家旁的那個湖,這湖鎮上人叫它“野湖”,這湖尤其蹊跷,碧空如洗時,湖上會起一片好大的霧;重雲如蓋,倒是澄澈得如鏡子一般。更有遑論,有人失足落水,昏迷數十天,不停的淌眼淚,醒來時隻道自己做了一個很漫長的夢,什麼也記不起了。家人疑心撞鬼,請道長驅邪,道長診治過後也說無礙。樁樁件件,湖旁更是少有人煙。這樣一看,那倉安小娃一家非常,有膽識,不懼異樣。這小滿鎮啊,漫山苦菜瘋長,這苦菜食之可降火消暑。鄙人寡聞,這苦菜該是盛長于小滿時,聽着鎮上人說他們這兒的苦菜四季長若不是因之取得了這“小滿鎮”鎮名?難道是嫌"苦菜”鎮不好聽?都是些趣話。
那張叔所說的修士仙門又是何來曆?有說書人談起修行的仙長們,那是滔滔不絕,慷慨激昂,比較常見且具信服力的版本就是。
仙門古戰争後正式建立,并且因救世而受信于民,聲望極高。所謂修行,一共四重境,第一境”聆生”,可感知動植物生命節律;第二重境"觀世”,需承載百戶民生悲歡.第三重境“通幽“,貫陰陰兩界,這最後一境"刍物"就是可改變天道規則,随着境界提升,命數增加,神通更甚。多少世間人苦心孤詣地修煉參悟,追求境界,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每突破一重境都要承受天劫。修行已不易,天生靈智,後期機緣都至關重要。據說,入門之人,永不得歸鄉攪擾凡間親人作為,直至百年之後所有有直接親緣的親人歸于塵土才可故鄉重遊。仙門弟子統一生活在問道崖上,也稱仙山——這是一座懸浮在雲海之上的倒立山嶽。修行非一日一月之功,需循序漸進,仙門弟子可受前輩傳道解惑,至于所得,全看個人。仙門弟子也可申請外駐,到人間的守安司,護一方安甯,遍曆各處山水人情,同樣不得劃到家鄉。這些在人間行走的修士,統一頭戴玉冠,需心有戒尺,有敬畏。當然也有一些獨門獨戶的散修,凡間人都一概稱為道長,有幾分敬畏,其中自然不乏招搖撞騙之人。有知情人說,有些修士會夜裡入夢,與家人一見,訴衷腸,告安好,這些不過是鎮上人茶餘飯後閑談,不得考證。
這鎮子怪異又透着有序,其中細節繁複冗雜有礙多說,若有機緣諸位也可探上一番。實在不可久待,我便欲離去。
"雪壓穗低低喲,三更梆。
老牛嚼舊夢呦,鈴叮當。
修士踏天梯呦,鞋沾秧。
問穗幾時黃喲,葉底藏。
莫問喜歡長生路喲,回頭望。
七步停靈柩,八苦釀。
穗枕三尺雪,魂歸鄉。
莫系通天舟,倒劃槳。
莫問長生路喲,回頭望,回頭望……”
不知怎的,路上情不自禁随心哼一首小謠,哼完竟淚流滿面,果然古怪。
諸位看官還請自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