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
秦軍總攻的戰鼓如同死神的喪鐘,在關城内外同時擂響!
“殺——!為死去的兄弟報仇!”
“活捉姬丹!!”
憋了一肚子怒火和殺意的秦軍主力,在赢昭的親自率領下,如同決堤的黑色洪流,從四面八方湧向被圍困在工匠坊區域的燕軍!而陸昭率領的敢死隊也掉轉槍頭,從燕軍背後狠狠捅了一刀!
内外夾擊!關門打狗!
燕軍瞬間崩潰!他們被擠壓在狹窄的區域内,進退維谷,建制被打亂,士氣徹底瓦解。屠殺者,瞬間變成了被屠殺者!
姬丹在親衛的拼死保護下,如同喪家之犬,丢棄了帥旗,換上了普通士兵的衣服,倉惶地試圖從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或地道逃竄,臉上充滿了驚恐和怨毒。他苦心策劃的“黃雀在後”,最終卻成了自掘墳墓!
鐵壁關的硝煙尚未散盡,新的血雨腥風又将其浸透。這一次,是盟友背叛的代價,也是赢昭以牙還牙、以血洗血的鐵腕宣告!北疆的天,徹底變了顔色。
當鐵壁關陷落、陸家滿門被屠、程懷瑾壯烈殉國、以及緊接着爆發的秦燕火并、燕軍大敗潰逃的消息,如同接連不斷的九天驚雷,終于穿透風雪和關隘,傳回郢國都城時,整個郢都瞬間陷入了巨大的恐慌和混亂之中。
郢國公在朝堂上接到八百裡加急軍報時,當場癱軟在龍椅之上,面如死灰,渾身篩糠般顫抖。“鐵壁……破了?陸家……沒了?程懷瑾……死了?燕秦……打起來了?”他語無倫次,仿佛天塌地陷。朝堂之上,一片死寂,随即爆發出驚恐的議論聲。北疆門戶洞開,秦軍攜大勝之威,下一步劍指何方?郢都?!
陸家被滅門的慘劇,尤其國公“不問而誅”的酷烈手段,以及程懷瑾殉國的忠勇事迹,在郢都迅速流傳開來。民間議論紛紛,對國公的殘暴昏聩充滿了憤怒和恐懼。許多官員更是人人自危,生怕成為下一個被清洗的對象。
國公倉促派去接管北疆爛攤子的新督帥要麼在亂軍中喪命,要麼狼狽逃回,帶回的消息一個比一個更令人絕望。秦軍在赢昭的統禦下,不僅擊潰了燕軍,更在鐵壁關站穩了腳跟,正在整軍備戰!北疆各城人心惶惶,部分守軍甚至出現了不戰而降的迹象。
在這片末日将臨的恐慌中,丞相謝長明的府邸卻異常安靜。書房内,燭火搖曳。謝長明看着手中密報,長歎一聲,仿佛瞬間老了十歲。他放下密報,看向一旁安靜侍立的妻子李氏。
“都準備好了嗎?”謝長明的聲音帶着深深的疲憊和決絕。
“夫君,車馬、細軟、護衛心腹皆已安排妥當,随時可動身。”李氏的聲音平靜而清冷,完全不像一個養在深閨的少女。她穿着便于行動的勁裝,眉宇間帶着一絲與她年齡不符的堅毅和果決。在家族面臨傾覆之際,她展現出了超乎尋常的冷靜和行動力。
“好。”謝長明點點頭,眼中閃過一絲痛惜和決然,“國公昏聩,自毀長城。北疆已失,秦軍鋒芒正盛,郢都……守不住了。留下來,隻有玉石俱焚。趁現在消息尚未完全傳開,城門盤查未嚴,我們立刻走!去離國!”
謝韫沒有多餘的言語,迅速轉身安排。片刻之後,幾輛外表普通、内裡加固的馬車,在數十名精銳護衛的簇擁下,悄無聲息地駛離了丞相府的後門,消失在郢都黎明前最濃重的黑暗中。謝家的逃離,如同一個信号,預示着郢國這座大廈,已經開始崩塌。
鐵壁關内外,血腥的清理工作仍在繼續。赢昭站在關城之上,俯瞰着硝煙彌漫的戰場和遠處廣袤而荒涼的北疆大地。他的目光冰冷而深邃。燕國的背叛給他敲響了警鐘,也讓他徹底看清了亂世中盟友的脆弱本質。秦燕之盟,徹底撕破臉,已成死敵。
“殿下,燕軍殘部已向東北潰逃,姬丹下落不明。”陸昭渾身浴血,臉上帶着激戰後的疲憊和尚未散盡的殺意,上前禀報。他對未能親手斬殺姬丹感到遺憾。
“窮寇莫追,北疆初定,不宜再分散兵力。”赢昭沉聲道,目光轉向關内,“當務之急,是消化此地,穩固根基。燕國……日後自有清算之時。”
他轉向身旁臉色依舊蒼白的顔清徽:“清徽,依你之見,如何收攏北疆民心?國公暴虐,陸家蒙冤,這正是我們的機會。”
顔清徽咳嗽了幾聲,壓下喉間的腥甜,緩緩道:“殿下所言極是。國公自毀長城,民心盡失。當務之急,需做三件事:其一,**昭雪正名**。
請殿下以您的名義,發布檄文告示,詳述國公聽信讒言、無端屠戮陸氏滿門、緻使程懷瑾将軍含恨殉國之冤屈!将陸帥忠勇、程将軍壯烈之事迹廣布于衆!
其二,**安民減賦**。宣布免除北疆三載賦稅,開倉赈濟流民,組織以工代赈,修複家園道路。其三,**善待歸附**。對主動歸降的郢軍将士及地方官吏,既往不咎,量才錄用。
尤其……要善待陸家舊部及受陸帥恩惠的百姓。此乃收攏人心之根本。”
赢昭眼中閃過一絲贊賞。顔清徽的策略,直指人心,攻心為上。“好!就依此策!”他立刻下令:
命文書官起草檄文告示,痛斥郢國公殘暴不仁,頌揚陸擎忠勇、程懷瑾忠烈,将陸家滅門慘案公之于衆,赢昭自稱為陸家及北疆枉死軍民讨還公道而來!
頒布《安北令》:宣布北疆五城免除三年賦稅勞役;開官倉設粥棚,赈濟流民;招募青壯參與城池修複、道路疏通,以工代赈。
*明令全軍:不得擾民,不得劫掠,違令者斬!對主動歸順的郢軍、官吏、地方豪強,一律以禮相待,妥善安置。尤其對前來投奔的陸家舊部,給予優待。
赢昭的“懷柔”政策,如同在冰封的北疆點燃了一簇溫暖的火苗,迅速産生了效果:
檄文告示所揭露的國公暴行和陸家冤屈,迅速在北疆各城傳開。本就因陸家慘劇而憤懑不平的百姓和底層士兵,群情激憤。程懷瑾最後那聲“為陸帥報仇”的怒吼,更是在民間口口相傳,成了對郢國公無聲的控訴。
免除賦稅、赈濟災民、以工代赈的舉措,如同甘霖灑在久旱的土地上。飽受戰亂和苛政之苦的北疆民衆,第一次感受到了“王師”的些許善意。
雖然對秦人仍有戒心,但對比郢國公的橫征暴斂和燕軍的燒殺搶掠,赢昭的政策無疑赢得了喘息之機和初步的好感。
最關鍵的是,那些在陸家滅門後散落各地、或是心灰意冷歸隐、或是對郢國公恨之入骨的陸家舊部将校,聽聞赢昭為陸家昭雪、善待舊部,又看到其安民舉措,紛紛帶着部曲前來投奔。
他們熟悉北疆防務,了解郢軍虛實,更帶着為陸帥報仇的強烈意願,迅速成為了赢昭麾下一支重要的力量,極大地增強了秦軍在北疆的根基和戰鬥力。陸昭看到昔日袍澤歸來,雖心中傷痛依舊,但也感到了複仇的力量在凝聚。
北疆的局勢,在血與火的洗禮後,開始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朝着有利于赢昭的方向傾斜。他以陸家的血為引,以懷柔為刃,正在這片剛剛征服的土地上,悄然編織着一張新的羅網。而郢都的驚恐和離國的盤算,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