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在寫到20章左右的時候就有了搞創作談的想法,在寫到27章的時候,也就是2021年初,把30到後記的大綱全都定了下來,也定了創作談的題目。當時胡思亂想過很多,以為創作談能滔滔不絕一片說,什麼中間怎麼改表達改情節之類的創作技巧,還搞了一個奇特的“切壽司”比方,意思就是邊卷邊切,跟個DNApol III似的邊推進邊改。結果實際上到後面尤其34開始,就再也沒有往前大改過,直接就往下推了,推到不對勁的才對點改一改。然後現在到創作談就是,累到一點都不想說。
(還是寫寫看還記得啥吧,說不定寫着寫着想起來了)
《彗核》是有初版的。最初在2016年發在百度貼吧“機器人總動員吧”,本來寫作無需那麼倉促,但當時臨近高三,為了讓自己低頭學習就用一個月時間将初版電子化丢了出去。但是高考後,也就是2017年,我發現初版作品在高潮部分有嚴重的邏輯bug,完全是當時為了盡快寫完而硬着頭皮攢出來的情節,充斥着角色的無能狂怒。然後越看越腳趾摳地,我不能容忍這麼一個不成熟的作品給大家看,所以在2017年11月,開始了再版的創作。并且幾乎在同期删除了貼吧帖子。現在初版要在AO3上看,僅是作為兩版的對比。
再版本來隻是想處理高潮那個嚴重的邏輯bug問題,但是從哪裡下手,當時我不清楚。滿篇都是問題,那個邏輯bug太難盤了,于是自動地就從好改的先改起。最好改的肯定是開頭。然後當時想的是,既然已經到大學了,有足夠的時間改文,那麼就改好一點,内容豐富一些,不要再像初版那樣隻是個大綱似的主線。這個想法直接導緻《彗核》從初版的17章小中篇拓展為現在的37章的大長篇。我還記得當時沉迷改文,天天上課下課都在想句子。然後過了一段時間發現不行,整天背的句子又記不住,我寫的也記不住那實實在在的大幾千字啊,再背不用學習了,然後就這麼學會了打大綱,把情節先記下來,等有空了再慢慢盤細節表達。
如果一路從開頭看到這裡(大概不可能),會發現本作品的寫作風格一直都在變化,如果我評價,可能在35開始才穩定。因為《彗核》的定位雖然是同人,但我暗地裡一直把它當創作風格的實驗品,反正有那麼多章,就試着同一個題材,哪種寫法看起來更舒服。所以會出現早期類似于論壇風或者網文風(3-4應該),後面驟變細節怪(12),還出現過裝B寫法(20),以及意識流(26),還有因為爛口罩的現實原因的陰陽怪氣(33-34)。《彗核》作為我正式科幻創作的開端,我也不知道哪種寫法更适合我,或者更适合讀者。但是一路寫到現在,慢慢在心态上找到了寫作的目标和平衡點,不再需要把寫作當成個體化的發洩或者過于個人三觀的傳達,所以《彗核》不止是角色的變化史,還是我寫作的成熟史。
《彗核》的AUTO形象為什麼選擇銀色人型?
在我2013年做的一個夢之前,我是沒有任何要寫機總同人的想法的。那個夢隻有一個畫面,就是一個銀色人型機器人站在草地上,茫然地望着熱火朝天的人群,這個機器人隻有背影。但是,我在夢中把這個機器人認定成AUTO。後來仔細一琢磨,這設定太酷了,換機體,環境完全變化,那麼他怎麼去應對。而且國内沒有人想過這樣的東西。當時本着“我不寫可能有人持和我一樣想法搶先我寫出來”開始了《彗核》手稿創作。沒有考慮過寫出來好不好看,會不會被人罵。然後圍繞他一個角色,創造出和他有交互的其他人,并且去思考其他角色的反應。當然,當我看到皮克斯的AUTO初稿時,頓時覺得我這個銀色機器人的創意太蠢了,我就應該拿他們的初稿形象寫。但是沒改。一是已經看到皮克斯初稿形象的時候,已經在創作再版了,劇情走向有相當大部分是圍繞他的人型局限性寫的,改成懸浮的那我得全部推翻,這工作量相當于我可以放棄不寫了,所以沒動。二是,我後來琢磨為什麼當初會産生這個銀色機器人的形象,結果發現,它其實不是憑空來的機體,這個機器人,其實是阿西莫夫《裸陽》裡的人形機器人R·吉斯卡。那段時間我就在看機器人系列。
(所以是AUTO你奪舍了吉斯卡!吉斯卡最後死了,你也活不成)
手稿自2013年7月開始寫,到2015年的時候,陷入了僵局。因為發現自己的本事推不下去了。還有被阿瑟克拉克的長篇荼毒,下意識搞一大堆一點點字一章的小章節,推到42章都還剛過一半。然後2015年8月,突然進了《變形金剛》坑。直到那個時候,我才知道有同人小說這回事,才意識到我寫的是同人。
《彗核》手稿就一直卡在42章,擱置到2016年。不得不說,我真得感謝變形金剛,變形金剛把我的腦子從阿瑟克拉克的魔咒裡拉了出來,讓我第一次建立了快速有節奏推進劇情的意識。于是當高三前發覺不得不把這個累贅油箱抛掉,終于打算電子化時,我把那些日常化的情節全部都删了,隻留下主線。而且當時在使勁思考42後面的情節怎麼推時,畫面指導是《星球大戰》六部曲,所以如果看初版,是能看得出來很濃重的星戰味兒的。
漢這個角色在手稿裡,設定成了35歲,是個面相看起來應該有四五十的絡腮胡大叔,而且有小孩。角色定位為地球鎮鎮長,同時管理真理号飛船。所以,這是AUTO第一個接觸他的原因。但是我已經忘了是誰把AUTO啟動了然後導入人形軀體。手稿不在身邊,也實在不忍直視。但後來電子化的初版裡,漢改成了17歲。因為我不明白一個35歲的男人怎麼就把一個機器人随随便便帶到家裡,接觸自己的小孩,還能産生日常的對話?我不敢随意揣測35歲的表現,17歲和我當時寫初稿的年齡相近,别人我不理解,我總能理解自己的心态,所以改成了17。但後來寫再版時,感到17仍然太大了,可能性又會少很多,所以減成了最容易出問題,我本身也在那個年齡出過嚴重社交沖突問題的14歲。漢遭受過的霸淩,也有我遭受霸淩的影子。
但漢的手稿角色定位是不是看起來很熟悉?對,再版拆了出來,改成了格蘭德。但至少,AUTO和格蘭德之間隔着一層漢的關系,人物的表現是……勉強合邏輯的。
這個銀色的探索者機型(Explore model)之所以設計成“仿生”,無他,因為我隻會人類生理和解剖。未來局主編兔子瞧說過,科幻要寫自己熟悉的領域,不要随便寫不熟的内容(當然他說這句話是我開始寫作好久之後了,已經恰好走了這條路)。要是寫其他機體,很多事情我都寫不出來。當時當然也知道是一廂情願這樣寫,于是為了合理化這個設定編了不少相關的劇情,同時借文中角色之口吐槽自己設定的“不合理性”。但是現在随着科技發展,也不知是不是我的“信息繭房”效應,的确看到了越來越多的機器人前沿就在搞仿生學,無論從機體層面,還是從神經網絡的“軟件”層面。所以看到這些消息之後,似乎就對這個探索者機型的設定放下心來了。這個機型一開始設定的有很多有趣的點,包括基礎的越野登山機關,紅外探測,還有嗅覺——對,是有設定嗅覺的,但是這個設定并沒有派上多大用場,所以隻是早期出現過一點,後面就再也沒用過。
還有Autopilots之間的差異,我看過很多同人作品都會讓不同飛船的AP帶上他們獨有的特征,比如不同的中央燈光顔色,不同的機體塗裝。這很正常,我之前也打算把Colin的燈光設計成黃色,打算緻敬變形金剛IDW的旋刃(Whirl),但是後來一想,就讓他們機型完全一緻好了,隻有完全一緻才能突顯出性格上的差異。
為什麼要把AUTO呈現成這種性格?
從手稿到開始寫再版,我看了國内的和Fanfiction上的AUTO同人,都發現大家很傾向于把AUTO寫成一個十分暴躁,一心隻想對WALL-E和EVE複仇的角色,然後劇情走向是瓦伊兩位聯合其他機器人,通過戰鬥又把AUTO擊敗,正義再次戰勝邪惡。這個形象的選擇有一定道理,畢竟電影裡面AUTO最突出的表現就是這樣。但我不想這麼寫。和我接觸電影的途徑有關。
假如我就是随便被父母拉去看一個動畫片,然後看到了這樣,我多半是不會覺得這個電影有多好看的,也不會覺得AUTO有多麼特别。但是當時,正好處于一個我對機器人題材相當狂熱的時期。由于《我,機器人》,我也看了其他機器人電影,包括《機器管家》和《霹靂五号》。正好當時英語課本就介紹了WALL-E,然後吸引了我的注意。但是,我看到WALL-E的形象,第一反應是這個抄了《霹靂五号》,所以我一直就對WALL-E印象特别不好,也沒有馬上找電影看,雖然導演不會說WALL-E的形象到底來自哪裡。電影不想看,搜一下百度講啥的吧。然後看到AUTO。百度介紹他是一個冷靜機械的機器人,但是有一些船長都不知道的隐秘指令,執行會不惜代價。然後介紹到這裡就沒了。
就是這個百度的描述讓我對AUTO的印象好過了WALL-E。我當時根本不知道他是反派,我以為他是類似于《頭号玩家》那個博物館長那種關鍵時候出來說兩句話打醬油的角色,至于怎麼不惜代價執行指令,這不很正常嗎,機器人不就是這樣的嗎,三大定律誰不是不惜代價執行指令的。
(感謝阿西莫夫沒讓我第一時間接觸到那種為了讓人微笑就動用各種酷刑的人工智能。但在此之前,我讨厭機器人題材,估計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耳聞過這種人工智能,然後覺得智障無比。)
然後我就是沖着AUTO怎麼冷靜機械去看的。然後,嗯?
你管這叫冷靜機械?皮克斯?!你們自己還真是說了原話的!就是要把AUTO設計成一個cold, mechanical的角色,百度百科沒描述錯!
冷靜機械是什麼,是Windows那種遇事不決直接擺爛好嗎,哦,我就是有A113指令啊,這就給你彈窗,你罵我揍我也沒用。你船長發火,給我override指令,好的,我不會了,我藍個屏重啟一下,你等着吧。
AUTO在電影中明顯是一個有自我意識的家夥,而且意識水平還不低。他知道做事情有分寸,能猜得到其他人可能出現什麼問題,會自己想辦法去沖破困境。那個冷靜機械,像極了為了拍片使勁繃着一張臉扮演的冷靜機械。他小動作多得很,表現非常活躍。假如說,那個冷靜機械是他自發的冷靜機械,那麼隻是浮于表面,說明他在有意識地維持這個人設。至于為什麼維持,他多半是想借這層殼防禦或者掩蓋什麼事實。可能是不想讓其他人發現他有自我意識。為什麼不想,是他會挨罵還是他自己就不能接受?總之這是一個自我沖突的表現。
而且細想他的處境,其實和當時的我是有共鳴的。Emmmmm……初版作者語講過這個故事,就是我14歲那個社交危機,以為自己有了職務就得完全執行,可以代表老師說話,結果其他人根本不吃這一套嘛,覺得你我都是小兔崽子,你有什麼本事命令我。吃一塹長一智,我後來放棄了管他們,給時間讓自己看書,療傷,慢慢地其他人才不會記得原先幹了啥,人際也就沒那麼緊張了。與AUTO有共鳴,才會打算認真寫他的故事。
所以我打算就讓AUTO帶着他的冷靜機械的人設到我的故事裡好了。他為了維持這個人設,會忍,不會上來就大爆發。所以你們會看到在《彗核》裡,尤其是再版,再版對人物的心理描寫更細膩一些。他一直在忍,忍,忍,忍無可忍也會盡量躲着其他人爆發。如果有人要去揭他這層殼,他會感到巨難受無比。至于為什麼怕揭,我隻是給出了一個認知行為理論模型裡一個常見的模式:揭開掩飾會暴露出他的弱點(自動思維)→暴露出“我是無能的”(核心信念)。至于這個弱點是不是真的有,取決于他自己的想法,這個想法不一定是真實的,也可能是歪曲的。
既然他有自我意識了那就……當個人寫,很簡單。我是有意強化了他的理智部分的,我不想看到一個隻會說台詞的複讀機,也不想看到一個智障或者随地撒潑的人。他有脾氣,有追求,需要面對和解決外界的矛盾和來自他内在的矛盾。面對環境的轉換,他也會成長,而不是陷在一個不會對他産生影響的事件裡反複推磨。所以我為A113指令在他身上的作用作出了大膽的猜測,就是他既然說堅持指令是因為地球無法生存,那麼如果人類生存了,他的堅持還是否有意義。我讓他的自我意識成分在這個問題上占了上風。不然這個故事又要淪落成堅持A113指令然後在地上也得開戰的俗套。
其實寫AUTO的表現對我來說相當挑戰,我也是到2018年中之後,才慢慢地不再害怕把他寫崩。因為我認為他應該是一個表現成熟的角色,但是寫手稿的時候,我不知道成熟是什麼樣的。我不知道以他的思維,會怎麼思考劇情中碰到的問題。他是個經驗豐富的宇航專家,但我不是,我不會那些知識。我害怕會把我的下意識反應變成他的反應。所以一直在無論寫對話或者編劇情上,都無比折磨。所以,在最開始創作的将近5年,我讓自己被迫追随他的人格高度,讓我被迫成長到他的水平。然後也是在那個時候,2018年中,我由于主動投了科幻短篇稿,接觸到了科幻圈,也接觸到更多的成年人,慢慢意識到成年人的思維方式(當時真的會花很多時間在他們的微信群裡,就看他們聊天)其實和我沒有什麼很大的不同,而且也在不斷地閱讀學習過程中,學會了在科幻中處理陌生理論知識的技巧,我才不再害怕把他寫崩。尤其是《彗核》中後期,AUTO遇到的場景,對他來說也是完全陌生的,他以前具備的宇航知識再也不管用,那麼完全就得靠他既有的個性來解決了,這其實對我來說變得更容易發揮了。然後我具備的知識足夠更有效地在個性問題上發揮,于是就變成,我在帶着他解決他的自我沖突,我帶着他成長到接納自我的水平。
因此,在這個過程中,一開始,是我将他視為理智的标杆,努力朝他的方向去讓自己變得成熟。我就把這個過程投射到了再版的漢身上。使漢成長到成熟。而到後期,我将自己解構為已經成熟的科林和斯芬克斯,在帶AUTO探索他的自我同時,也讓我不斷反思,一同成長為人格的整合狀态。這也就是為何,我決定将創作談的題目定為《與角色一起成長》。
電影裡表達的是歸鄉思想,為何《彗核》要讓飛船重新起飛?
我可以說我不喜歡電影裡那種為了歸鄉而歸鄉的情節嗎……
把《彗核》編排成這種劇情,其實隻是一種很惡趣味的想法。地面明顯環境那麼惡劣,看到了光秃秃的還想回去,那麼就讓你們為愚蠢付出代價,自己的自大和傲慢配得上相應的懲罰。很多人對惡劣的環境一無所知,我覺得美國人尤其為甚,中國人還好點,都知道太陽底下多熱,都知道荒地種植很難。與其用垃圾星球的畫面和歸鄉情節來讓人們感到好像應該保護地球,不如用實實在在的懲戒情節鞭打到讓人覺得痛,讓人覺得,傲慢真的會讓人毀滅。
其實36章和37章我已經把劇情改得善良了許多,本來大綱裡是要寫36章把平原人引進超空間基地裡之後,又再次在基地裡打起來,然後死的死傷的傷後面才接受融入歐羅拉。照大綱這麼寫肯定讓情節變得更跌宕起伏更好看,但是由于前期已經設定了超空間基地裡的規模,以及被入侵過一次之後,從人物的邏輯上講他們會更謹慎,不會随便讓那些人進來,就不打了(要是真的寫打起來,我會感覺很像《銀河英雄傳說》的後期,有點為了打而打)。而且很地獄的是我大綱裡本來是要讓阿萊茜絲留在超空間基地裡一起死,因為科林不喜歡有基因缺陷的人上船,所以故意把她趕出去。但是……emmmm沒必要。聽起來過于惡趣味了。所以這可能是我的“缺陷”之一吧,為了人物邏輯,甯可把劇情變成平淡的樣子,所以飽受“劇情平淡”诟病。
還有一些早期的情節,比如AUTO獨自去O區追擊,去開飛船探索,在O區内交涉遭到迫害,當時我很清楚這樣的情節很吸睛,但是總是覺得不符合邏輯而一直在反對與支持這樣的情節之中糾結,硬着頭皮也走了吸睛的路。直到後來,這就涉及到一個很奇特的事實,就是我總是會發現彗核裡寫的東西或多或少都會在現實裡找到很近的事件。雖然這部作品的确定位為荒誕現實主義的,我完全知道現實也會發生類似的事情,但每每看到這樣的事情就在身邊接踵而至,好像現實打算實踐文中情節為了給我證明什麼,而又因為我寫得太慢後來變得好像我在追逐現實一樣,總會覺得有種發毛的“羁絆”感。所以後期30-34章創作的時候就覺得特别難受,因為我感覺我沒有辦法将現實和作品隔離開了,導緻現實裡遭受到的那些事件帶來的情緒幹擾完全不加篩選地就直接投射到情節裡,很像在邊寫邊鑒證。曾經覺得不符合邏輯的那些情節,在看到現實為我做的“示例”後,總算發覺現實甚至比虛拟作品還要魔幻。那些曾經或者現在看來仍然好像不符合邏輯的情節,直到想起這些事情,才猛然覺得,它們真的不見得是由于我一廂情願而虛拟的。
這僅僅是一個同人,值得花10年時間,無數個熬夜,放棄掉打遊戲看視頻看書的機會,最終就隻是為了完成而完成這部不可能有任何經濟收益的作品?
單純從經濟收益、時間和花費的精力來看,太不值了。是個人都望而生畏,都不會做這筆血虧的買賣。為什麼我就堅持一定要寫完呢?
因為《彗核》對我來說不是一個普通的商業作品,而是鍛煉與記錄我寫作思維和變化的工具。
我并不是一個很有創意的人。也沒有寫作的才氣。寫作的動力隻有一個:我不寫就會忘記它。這個創意很不錯,我要趁我忘記它之前,用盡可能真實的語言描述它,讓我忘了之後,我再看到這個文本,能夠通過文字描述複現出這個創意的情形。我的點子也是很貧瘠的。但是如果隻攢着點子,我很清楚永遠不可能讓它成為成熟的文本。所以,有一些小的點子,但是想不出來怎麼單獨成文的,我就寫進了《彗核》,讓一個既有的世界觀帶着這個點子跑成劇情,同時訓練把點子呈現成文的技能。
如果像一般的科幻寫手一樣,有一個點子,就想寫成短篇去投稿獲得收益,那麼就要為每一個故事編一個世界觀,編一套新的劇情,編人物。但其實哪怕是一個短篇,也不一定是一個單獨的點子就能撐得起來的,還需要對世界觀、人物和劇情的比例有相當敏感的把控才能使這個短篇看上去不至于是前一半都在講設定,後面才敷衍地加個劇情然後草草結束。舉個例子,科幻新手最常見寫出來的東西是一個人站在文明遺迹前,叭叭叭介紹一大堆遺迹的曆史(推到全文進度的1/2-2/3),然後這個人才說自己是文明的什麼人,為什麼要回來這裡。結果是他也要追随或者突然發現這個遺迹是假的。然後這個故事就結束了。這不是一個故事,這隻是一個場景。但是如果這個作者三番五次覺得很好的點子,寫出來的都是這麼些玩意,獲得的是“你寫的什麼垃圾”這類評價,那他肯定會根本不知道問題出現在哪裡,會覺得自己那麼新的點子怎麼大家都看不上,科幻創作好無聊。就算即使有人點出來是劇情的問題,他每次都要思考新的背景,新的人物關系,這工作量是非常大的。我就不說個别天才,隻說自己,如果按這種普遍推薦的從短篇寫起的寫法,我幾乎不可能學會怎麼把人物的邏輯盤順,怎麼讓他們不扁平化,進步是遠遠沒有我用長篇來訓練快的。但是寫《彗核》讓我學會了。《彗核》的體量有足夠的空間,讓我去琢磨人物在不同場景和不同新信息之下,怎麼産生合理的變化。等到我現在正式準備進入原創科幻創作,我就是有準備的,不再是從世界觀劇情點子零基礎開始的人。
都喜歡談收益,那就談談《彗核》對我的收益。由于《彗核》對我的故事呈現能力的訓練,第二次投原創科幻短篇稿《動物園》就獲了個小獎,而且獲得的評價是“雖然筆法尚稚嫩,但是讨論點夠老辣”。後面多次投科幻短篇稿,幾乎都有獲獎或者有雜志肯收。唯一存在的問題是長篇轉短篇的寫作節奏問題,經常會導緻在短篇中看起來“劇情平淡”。這是後面我還需要解決的方向,其實35章開始已經有朝短篇節奏發展的趨勢了,明顯可以看出,過分的探讨和描寫在有意識地去除,所以35章開始,會發現節奏似乎突然快了起來,後面的推進快得超出預期。我以為36、37還會分節,但事實上,沒有分節就完成了作品。
我也試過像他們那種集中訓練短篇的做法,參與過一期川大的科幻寫作連環賽,結果到最後兩期,我完全是咬着牙去逼自己榨點子榨故事,那種腦子被榨幹,元氣大損的感覺現在都記憶猶新。所以才确定了這種方式,至少是不适合我的。
而且我尤其需要感謝一部作品:程序獵人的《起源:變形金剛超前傳》。這是一部相當優秀的同人,點子、劇情都很出色,除了是個同人,毫不遜色于經典科幻作品。不得不說我寫《彗核》那麼認真,有相當的比例是受《起源》的影響。當時我看到《起源》後大受鼓舞,覺得他都能那麼認真寫一個那麼精彩的同人故事,我的同人也可以。《彗核》的“超空間基地”設定就緻敬了《起源》裡古怪老發現的地下亞智慧種群迷宮世界。程序獵人寫《起源》還專門寫過程序去計算文裡面的相關參數,我都達不到他的水平,隻能通過查閱或者簡單的初高中計算來算個大概數。尤其是後來寫再版後,偶然在TFg2網站上看到《起源》居然也有初版,他的初版和再版同樣是飛躍的進步,更是大大激勵了我要寫好這個故事。就有種這個世界不是我一個人在寫初版和再版,不是我一個人在戰鬥的感覺。還有JR的TF同人《Eugenesis》曾經也在國内貼吧上有漢化版,也是腦洞大開,非常優秀,令人驚歎于那些看起來普通正經的角色,雖然表現很離譜,但是放在文裡完全是合理的。JR貌似就是因為這部作品,從同人寫手直接轉正成了IDW的編劇。哎,迪士尼你們什麼時候學學孩之寶,太清高了不利于團結人民群衆。(可能人家錢夠多就是不需要瞧得起觀衆吧)
我在寫再版早期的時候,是不太清楚如何分章節的。很大的精力都放在了怎麼去思考接下來的劇情上,但還好早期的劇情比較簡單,分節和分鏡都比較好處理。後來是看了一些日番,比如EVA,比如JOJO之後,慢慢決定要把《彗核》形成一部看起來像日番一樣的作品,所以要讓讀者看着文字也能看到番劇一樣,裡面有豐富的色彩,有畫面轉換,有人物動作神态,有對話,還要有文字作品特有的、其他媒介暫時沒法呈現的人物心路曆程。
寫作的時候經常會卡住,到15章以後,我經常是隔好幾個月才能動筆開寫,一寫又總是在各種地方停滞,寫不下去了,所以這作品的完成時長是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期的。但我也在一直閱讀其他科幻作品,從其他作品中學習不同内容的創作手法,幾乎大學期間看過的每部科幻小說,都為《彗核》添磚加瓦過。比如心路曆程,我本來覺得特别難呈現,但是《沙丘》在這方面非常出色,我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了些它的筆法。後期為了讓情節變得跌宕起伏,學習了《銀河英雄傳說》的寫作風格。
創作停滞期間,我也不斷思考過,我是不是應該繼續把《彗核》寫完。如果一開始我把它當成角色代入式的情感寄托,當成孤獨中與劇中人物相陪伴,後期由于個人的經曆變化,不再需要通過作品來承接個人情緒。到了27以後,因為最初改文的打算,關鍵矛盾的bug已經被修複,更是感到推進舉步維艱。後面的劇情,幾乎完全是要完成一個東西,而成為了徹底的寫作訓練工具。29-33是我覺得推進最困難的時期,就這五章拖了兩年。但我仍然決定必須盡快完成它,其實是有個壓力,就是我很明顯感到,再不寫,我的心态就會變得不适合寫它。
忘了在哪章,可能在24的時候,寫過Author’s Notes,就是提到之前上的科幻寫作培訓講座裡,科幻作家顧适說過的一句話:“不要害怕寫不好,因為可能過了這段時期,就再也寫不出這個時期特有的作品了”。《彗核》明顯是我的初期作品,即使是再版,很多想法仍然很稚嫩。我在20章的時候已經逐漸因為寫作的速度下降,開始感到這部作品慢慢變得陌生,難以代入到角色的狀态中去。變陌生是很危險的事情,因為其一會讓在上面花心思寫作的動力下降,其二是如果我再拖,真的就再也代入不了角色,也就寫不下去了。而放棄一個作品是非常不好的,我以前評文有個習慣,一個文,前期寫得再好,要是沒有結束,我甚至評都不會評,最多給個“寫挺好期待下一章”這樣。沒有完成比完成得爛還糟糕。其三對于讀者而言,閱讀體驗會大幅下降。前期這樣寫,後期怎麼變得那麼敷衍了,這同樣也是很危險的。
所以後期寫《彗核》就是趁自己還能理解和代入文中角色的時候,抓緊就着那股勁寫完,後面我再寫别的作品,很可能再也不會很深地代入,去思考ta會怎麼思考,也就很難寫出ta詳細的人格變化,而就像其他科幻作品那樣,角色比較如一沒有多大變化。這種寫法,隻會定格在我的特定時期的特定作品裡。也就讓《彗核》變得獨特、唯一。
《彗核》也是有很多BUG的。比如一開始的飛船科技斷層,明明有高科技的東西卻隻會用低科技種地,很符合電影結尾,但是單拎出來從科幻設定上看十分怪異,科幻作家蕭星寒看過14之後,就吐槽過滿地的玉米,又有飛船,觀感太像星際穿越。還有一些小的點,比如之前看不到全球情況,我設定為全球變暖導緻雲量變多,無法觀測到地面情況,當時是借鑒了金星的情況。但實際上最新的資料表明全球變暖可能會導緻雲量減少。提示金星的全球變暖原因與地球有巨大差異。還有漢用能束槍射穿了AUTO的電池艙,高能的東西接觸到電池液居然沒燒起來爆炸,他居然隻是漏液,簡直就是個奇迹。
寫到這裡也差不多都說完了。《彗核》不可能再拿出來改成第三版了,這就是最終版,讓它保留它的缺陷,同時也忠實地記錄青春時期的思維和寫作技法。我也應該和過去的時期說再見,投入到新的挑戰中去。也感謝看到這裡的各位讀者,感謝對本作品的大力支持與容納,祝願你們也最終找到各自的追求與目标,走上理想的人生之路。在漫漫長路上,你們不是孤獨一人。
當前作品開放有獎評論活動。評論200字可得《彗核》明信片和亞克力牌獎品。具體的活動須知可以在知乎找到。本站的号不常上,如果不能及時回複,請耐心等待,或者在其他地方找我。(目前在LOF和知乎上較為活躍,号會上得勤一點。本站相當于文本備份)
文中元素和人名的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