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夏至回家收拾好東西,跟着書玉來到秦書時他這兒。
然而,看着這房子,人表示,咱真沒走錯地方……
“房子還不錯。”秦書玉點點頭。
房子是不錯,但,這是間灰瓦蓋、紅磚房、木闆門的房子,連窗戶都不是玻璃窗,而是看着要自己上下拆卸的木闆窗。
在不敢相信中,王夏至看着房東秦書時拿出一把鑰匙,打開鎖頭,推開了木門。
正常情況,開門後的第一件事,一般是開燈,放鑰匙,但這兒的順序卻是,舉着燈籠到一桌前,拿蠟燭、滑火柴、點燃。
三個蠟燭照明整間房。
這是間,靠牆一排櫃,前面是矮櫃的簡陋鋪子。
更具體的參考對象,就是以前上學時,電影院看的老片子,林家鋪子中的樣式。
能後悔嗎……
後悔是不能後悔的,想想外面,有個地方住就已經不錯了,還要什麼自行車啊……
随着天透出亮光,房子的樣貌就更清晰了。
這個房子是典型前鋪後院臨水二層格局。
若要居住的話,有蠟燭、電燈泡,後院有壓水井,竈頭,燒蜂窩煤的鐵皮爐子……
可以說生活是沒有問題的。
“報告!”王同學舉手報告,“生活有問題,這吃飯的家夥不會用。”
“換成電磁爐呗!”
秦書時看了看爐子,“可能要王同學克服克服困難,學會用爐子,電磁爐暫時用不了”
“?”
人沒回答這兒問題,而是道,你知道為什麼這兒的風格是七八十年代的風格。
為啥?
“因為生育,”秦書玉說道,“最小的孩子就是在這個年代出生的,所以風格就一直定位在哪個年代。”
隻有當新的新生兒出生以後,才會換時代風格。
“這兒也抓生育率?”什麼時候地府也講生育率了!
自個投胎排隊都排到了八百八十八年了!
鬼多的爆炸了,還生!
“當然,城市發展都一樣,區域不同,自然就不一樣,大城市是鬼多生育多,不愁鬼數。郊區就不一樣了,鬼少生育少,自然愁。”
“你看看,這兒出生都不是按年,是按代,在往後下去就要按世紀了,你說村辦能不着急嗎。”
有道理,難怪村辦牆上的橫幅都于生育有關。
事是明白了,但,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啊。
“我記得那個年代好像也有家電了啊。”就不能往九十年代上湊湊,或按港城那邊的發展來。
“我們這兒窮。”
“……”這個理由讓人無法反駁。
既然無法反駁,那……可以減免租金嗎?
三天吃不上飯,人能餓死滴。
秦書時表示,甭擔心,有人煮。
還有人煮飯,誰?
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你?”
秦書時表示,“我也住着,自然得吃飯,也可以順道把你的飯給煮了。”
“等等,我是租房。”怎麼就成了我們倆鬼一起住了。
“你就算一個人能住,我也不放心啊,”秦書玉表示,“有我弟這個熟人在這,辦事更方便。”
“二,我弟剛與你‘新婚’,他最少要和你待到一個月來才能走。”
“啊?”還得這樣。
“對,隻有待了一月後,人才能溜,”說完又湊耳邊悄悄告訴,“這邊風俗,新婚夫婦如果同居不到一月,新娘子就走,會被認為男方活不好。媒婆會重新給新娘介紹。”
人表示震撼,還有這樣的風俗!
“所以,是我弟有求與你。”
懂了,人表示願意捍衛弟弟的聲譽。
“替我弟謝謝你。”
兩人嘀咕完,又去二樓看了看。
二樓就比較好,有床,有櫃,座椅闆凳都齊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