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暄間,便有人通報夏次長夫婦正在門口下車,貝公夫婦走上前去迎接,文钰也拉着愛玲往前面走,好奇是哪路神仙。
夏次長不過40歲上下,中山裝大背頭,鼻梁上架着金絲邊眼鏡,斯文中透着睿智,夏夫人穿了一件白底棕色豎條的真絲旗袍,淡妝卷發,看起來不過三十出頭,眉眼間自帶笑意,很有親和力。
貝公夫婦對夏次長夫婦禮節周到,迎入大廳。
夏次長是本次訂婚儀式的公證人之一,他們夫婦站在舞台上,文钰還若有所思道,”怎麼覺得夏夫人很面熟呢?“
文璟歎氣道,”你自然會覺得面熟,她是我們的姑姑。“
文钰震驚道,”二哥你在開玩笑麼?“
“二哥什麼時候會開玩笑。“文琮也道,”姑姑離家時不過十四歲,那時候二哥十二歲我十歲,你算算你幾歲。謝天謝地,你還能稍微記得姑姑的感覺。“
劉家的小女兒劉绮琳離家北上,對外隻說送出國上學了,十三歲還未參加社交活動的小女兒,見過她長相的也不過是親戚族老和關系十分密切的幾個劉家的朋友了,想來記得她長相更沒幾個。近二十年來,她從未跟家裡聯系,劉父輾轉打聽,也杳無音訊。
“消失了近二十年的人,為什麼突然回來了?“文钰問道。
文琮不曾言語,但他想起來請柬上公證人一欄有一對夫婦的名字是”夏長聲&夏褚媛“,真的是小姑姑麼?
衆人的疑惑在十天後的家宴上才解開,夏褚媛女士來到劉宅作客,探望劉老太太,并與兄嫂閑話家常。
原來她離家後随學兄們前往俄國學習,後又與學團去了日本,在日本與夏長聲成婚後,跟随他前往美國學習工作多年,剛剛回國。
劉太太動容道,”每每如此不容易。這麼多年怎麼不與家裡聯系?“
劉老爺倒比較了解自己的胞妹,她性子強,這麼多年不聯系也不過是繞不過”情面“二字,早兩年,他有朋友從聖弗朗西斯科寄信來說見到了他妹妹,他便留心了,後來調查了夏長聲家後便更堅信夏褚媛女士便是自己的胞妹,可等到夏長聲回國就職,又偏巧遇上劉老太太重病,劉沛軒才有把握可讓胞妹願意重回家門。于是隻打破沉默道,”吃飯罷。“
劉太太見他不願重提舊事,便在飯桌上關心時事,實則也是家事。國民政府遷都洛陽,又有遷往西安之勢,她既不願意文钰跑到西北邊陲生活,也不想看到文钰和家俊長期兩地分居。聽聞國民政府近來有回遷之意,又見政府重新任命了夏長聲、貝愛玲等年輕海歸官員,便更大膽猜測,”妹妹啊,政府是不是又要遷回南京啦?“
褚媛也大方道,”确有此事,隻是時間未定。“
政府将遷回南京,對其名來說可謂喜憂參半,一方面,南京紀念塔的尾款應是指日可待,可另一方面,西安陪都之事擱置,《确定行都和陪都地點案》和辦公點建造标書也成了一紙空文,啟明平白丢失了很多項目,正是青黃不接之時,貝麟極力想說服合夥人們先接下霞飛路住宅的項目。
”Avenue Amherest 安和寺路1925年之前就是農田,現在如何繁華,全是洋人建的住宅“。貝麟道, “都1932年了,民國21年了,大清王國滅亡21年了,《南京條約》簽訂90年了,上海開阜90年了,外灘上一幢中國人設計的建築都沒有,我們要設計地标,要設計能傳承百年的建築,而非在建築經濟中迷失自己。這是文琮這些建築師的心願,也是中國商人們的心願,承接商人們的項目,市場大有可為。”
張遠東默不作聲,曹次骞和江樹笙卻心有反骨;曹次骞的心思都在觸底反彈的證券市場,建築業本就不是他的興趣所在,生錢速度又遠遠比不上金融業,他早耗盡了耐心。江樹笙本是看在江蔓莉的面子上參與啟明,如今蔓莉遠嫁北平,茉莉的婚事又間接因為劉文钰而受阻,啟明的建造司又不能與江氏營造廠綁定,于公于私對他都不劃算。
霞飛路住宅的項目中軌算是塵埃落定的,文琮給公寓起了一個舒服的名字”COZY康綏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