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東山。
“這條過了,欸小奇,你等會兒聯系下咫木,讓他們把直播的幾版流程設計發過來,晚上大家開個小會商量一下哪版最合适。”
“好的言哥。”小奇回完闵言就拿着手機離開了主拍攝地,到工作室的員工吧台給咫木的策劃人打去了語音電話。
徐遲和闵言成立“焙熟”工作室不到兩年的時間,他們從各社交軟件的美食闆塊入手,嘗試拍過很多随大流的烘焙風格,但粉絲量依舊積攢龜速、轉化率也低。
互聯網時代的流量總是捉摸不透的,他們都沒想到工作室賬号在前段時間突然就火了,熱度持續到現在,讓他們有了更多的機會,換了更大的工作室,也招了五六個員工,
火起來的原因來自花卉巷福利院院長的視頻。
院長習慣去記錄小孩子的日常,起初評論區都是一些街坊鄰居,誇着小孩活潑有朝氣,直到兒童節那天院長發了一段孩子在院子的大樹下嘗面包的視頻。
她的手機畫質并不好、很模糊,但茂密的綠色和光影下小孩子純真的神态讓視頻有了一些古早的幸福感,熱度很高。
網友也在【感謝小遲和小言送的吐司,今天還特意做了卡通造型,有貓耳朵!孩子們很喜歡】的配文中找到了院長@的“焙熟”,了解之後發現這個賬号每次制作的面包都會在前一兩天出現在院長的視頻裡面。
甚至還搜到“焙熟”主頁的聯系電話和“用戶0134”是同一個,一直考古到羅弋敏賬号裡的四月被救圖文,知道了羅弋敏感謝的“@用戶0134”就是“焙熟”。
網友或許是想讓這類暖心的舉動在兒童節繼續延續下去,又或者是好奇“焙熟”賬号裡隻露手的“小遲和小言”到底長什麼樣子,紛紛關注了這個賬号,讓徐遲和闵言的工作室在幾天内就破了百萬粉。
意外的爆火讓徐遲和闵言的心态有些不穩定,費了很長的時間才想清楚,決定不過多消耗賬号的熱度,保持初心。
咫木是他們繼續錄視頻之後第一個想嘗試接觸的合作,這個公司是一家才成立不久的廚具品牌,所有産品都是圍繞“綠色廚房”為主,環保和健康是他們的核心理念。
合作的内容是讓徐遲和闵言參與一場在“綠色廚房”裡制作面包甜點的直播,兩人考慮之後,認為是一次保守的嘗試,功利性并不強,又能給工作室帶來一些可觀的收益。
“言哥,文件發過來了。”
最早來工作室的周奇明拿着手機對闵言說。
“好,這條視頻拍完就吃飯吧,”闵言的視線離開顯示屏,上移之後落在正低頭做貝果的徐遲臉上,“哥,今天吃越南菜吧。”
徐遲回着“好”,把收完口的貝果翻到正面送進了醒發箱,攝影助理在一邊調支架固定好了相機,準備拍攝發酵的過程。
一切完成後徐遲才走近闵言:“你不是說上次去的那家東南亞大排檔味道不好嗎?”
“附近新開了一家,小芸和她朋友推薦的,說味道可以。”
闵言說完之後徐遲的表情帶着隐晦的笑意,讓闵言不太自在,繞過這個話題去勸剪輯别再大晚上喝咖啡了,催他戒掉。
徐遲換下工作服,又提起林芸:“那小芸和姑媽來嗎?”
他一整天都沒看手機,因為直播的關系,所以要試做很多種面包産品,讓咫木選出最滿意的一種。
闵言說:“不來,又組麻将去了吧。”
一年多前花卉區附近規劃了文創區域,都是些年輕人打卡探店的地方,社區面包店和甜品店也開起來好幾家,苗玉蘭的糕點店生意就漸漸差了,半個多月前關了門,關門前還請了街坊鄰居吃飯,說要休息一段時間,好好學習、全面轉型,開一家網紅面包店。
現在看來,學習方法就是天天跟大學生打麻将。
“姑媽比我們有活力,”徐遲吐槽自己,“我早上一進工作室就喪失熱情。”
賬号火起來之後他連做夢都在打面團搓面包。
剪輯師吳祁異不能不贊同:“我一回家我媽就調侃我,兔子成精了。”
“為啥啊五七?”闵言問。
工作室的人都愛叫吳祁異的小名。
“眼睛太紅,”吳祁異走在最後,關上門的時候突然又換了一副神情,“這簡直太棒啦。”
其他人都跟着笑起來,闵言聲音最大:“哥,這又瘋一個!”
徐遲把話抛給周奇明:“小奇,明天帶新人的事可得辛苦你一些了。”
“對,小奇靠你了。”
吳祁異和另外兩個剪輯和攝影的助手都在附和。
“也幸苦大家了,”徐遲和闵言收起了對工作的抱怨,正經了一些,“明天放半天假吧,下午再戰。”
“唔真的嗎?”吳祁異到越南菜館之後就從包裡拿出了眼藥水,問的時候眼睛濕漉漉的,讓驚訝的表情更真誠了。
“當然。”
吳祁異跟周奇明擊了掌:“歐耶,我今晚勢必大熬特熬。”
徐遲戳穿了他:“都被你媽這麼說了還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