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好衣服,出來用膳。”
趙伯承随即便起身離開,但走到門口卻又頓住腳步,他沒轉身,隻是背對着李妙妙,“既然你已經嫁給本王,本王就會好好待你,不必害怕也不必拘束。”
趙伯承話落便繼續邁步離開。
一刻鐘後,李妙妙在婢女的服侍下穿衣洗漱,然後又跟着婢女去了内殿用膳。
趙伯承已經坐在餐桌前,桌子上滿滿當當擺着豐盛的早膳。
趙伯承擡眸掃了李妙妙一眼,李妙妙便老老實實地坐到了餐桌前的椅子上。
韓将軍跟李妙妙交代過,她跟真正的敬安公主有五分像。齊國皇帝以及晉王趙伯承都隻見過敬安公主的畫像,所以,他們不會從外表就懷疑李妙妙的身份。但李妙妙的行為處事不能出錯,比如,她要變得跟真正的公主一樣,端莊得體。
李妙妙隻能端着架子裝人設,等着婢女給她布菜。
一頓飯,趙伯承吃得慢條斯理,李妙妙也隻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往嘴巴裡面塞,但她塞得速度極快。婢女是王府裡長大的,她很熟練伺候布菜,但她第一次布菜的速度趕不上主子吃的速度。
婢女:“……”
趙伯承慢悠悠從頭到腳打量了李妙妙一番,但他什麼也沒說,繼而放下筷子起身離開了。
初來乍到,李妙妙很不适應,所以小心翼翼,畏畏縮縮。趙伯承一走,她又趕緊往嘴裡塞了兩個肉丸子便也不再吃了。
伺候李妙妙的婢女名喚芸雙,李妙妙便向芸雙打聽了一下趙伯承。
芸雙告訴李妙妙,齊國的皇帝其實隻有三歲,原本是輪不到他這個奶娃娃當皇帝的,但齊國的先帝是突然駕崩,沒立太子,所以各路皇子們便開始争奪皇位了。
首先是楚王,他是皇長子,按道理講,他最有資格當皇帝。但楚王資質平庸,還喜歡學前人玩什麼三讓之禮,于是,他一謙虛不要緊,衆大臣直接道:既然楚王自覺不能堪當大任,那就算了吧。
楚王:“……”
楚王出局之後就是二皇子康王,但康王是個草包,齊先帝活着的時候就看他不順眼,所以,壓根兒就沒人擁護他。
康王:“……”
康王出局之後,就是三皇子惠王以及四皇子成王了。原本,他們兩個是能挑一個出來當皇帝的,但他們手底下的人誰也不服對方擁護的皇子當皇帝。結果,惠王和成王還沒撕破臉,惠王手下的護衛軍和成王手下的護衛軍就已經在皇宮外面打了起來。
衆大臣一看這樣不行。
現在齊國外面還有梁國和周國兩個敵對國,為了皇位引發内部戰争,齊國不是自取滅亡?于是,衆大臣商議,惠王和成王誰都不立。
齊先帝一共就五個兒子,前面四個都出局了,就輪到了五皇子身上。但五皇子那年隻有三歲,于是,五皇子登基那天,衆大臣一起給五皇子推舉了四個輔政大臣,也就是五皇子的四位哥哥,楚王、康王、惠王、成王。
年輕的太後人都麻了,她的兒子好像當了皇帝,又好像沒有。别的小皇帝有一個輔政大臣就夠頭疼了,而她的兒子有四個……
不過,四位輔政大臣同時輔政的盛景并沒有持續多久。小皇帝登基之後的兩年裡,先是康王莫名其妙病逝,緊接着惠王毒死了楚王,成王打着要為楚王報仇的名義問罪惠王,惠王便直接跟成王打了起來。
太後見此情形,抱着年幼的小皇帝窩在正陽殿裡吓得直哭,因為太後心知肚明,不管是成王赢還是惠王赢,他們娘倆的性命都将不保。
這時,丞相向太後進言,說不如把遠在邊境守邊關的晉王趙伯承召回來勤王。
趙伯承不是皇室宗親,他之所以能當晉王,完全是因為當年趙伯承的父親曾在戰場上救過先帝的命,先帝與趙伯承的父親結為異姓兄弟,這才把趙伯承的父親封為了異姓王,而趙伯承也世襲了王爵。
丞相說,讓趙伯承進京勤王對太後母子沒有任何威脅,因為齊國的江山姓謝,趙伯承撐死了就是個權臣。
太後聞言大喜,連忙召晉王趙伯承回京。而趙伯承也不負所望,直接帶兵殺了想要造反的成王和惠王,自此,趙伯承便成了齊國唯一的輔政大臣。
李妙妙懂了。
壞消息+1:這個晉王趙伯承是齊國的權臣,而且是個狠角色。
壞消息+1:這個狠角色是她的夫君,她要伺候。
壞消息+1:這個狠角色很不好相處,但她要天天相處。
壞消息+1、+1、+1、+1……
李妙妙默了一秒,然後徹底沉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