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章句集注》中言:大學者,大人之學也;明,明之也;親,當作新,新者,革其舊之謂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
大意是指大學的宗旨是弘揚光明正大的美好品德,革除舊的不好的品德,然後推以及人,去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但周夫子既然截去後面的那三句,隻留下“大學之題”,很明顯作答便不能涉及另外三句,隻能在“大學之題”上發揮。
聽便宜師父說,這也是本朝流行起來的新型出題方式,又稱之為截搭題。
它将四書五經中語句截斷牽搭作為題目。
魏平安思考半晌,先抽出一張紙拟作草稿。
首先是破題。
要以“大學之道”這一句為主,且不能涉及後三句,于是魏平安下筆先寫道:
“聖經以大學教人,而特揭其有道焉。”
大意是說四書五經中選入《大學》來教化人,便是特地顯現出“大學”是有道理的。
魏平安以“大學”這兩字來破題。
然後又組織了一下語言,才繼續下筆寫道:“嘗思天之所以責于人者大矣哉。生人之理無不同……何也?則大學之道不講也。大學者,所以進小學于廣大精微之地……”
用一個反問提出大學之道的重要性。
然後提出“大學”是“進小學于廣大精微之地”,所以說“大學”是必講的,“大學之道”是必講的。
但是這些還不夠,還要扯一面從前先聖的大旗,魏平安繼續下筆寫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是故先王之教人也,必使之上而何以繼神靈之統,下而何以回氣數之偏,無不融會貫通……先王之教人也,又必使之内而何以為措行之基,外而何以滿推暨之量,無不笃實踐履……”
最後魏平安則是借“大學之道”提出“有道而學”這個觀點,并闡述“有道而學”的重要性。
“有道而學乃統乎天人性命之體,窮居不損即其大行不加者也……所謂大而無外者此也;有道而學乃神乎人己忠恕之用,放之四海而準……所謂大而非誇者此也。”
良久之後,做完這一道題的魏平安長歎一口氣,額角全是細密汗水。
又歇過好一會兒後,觀察其中每股确實是對偶骈文,無多字和少字,才将其謄抄到新的紙張上。
好在他有兩位恩師。
雖然不知道這道題的成績,但魏平安确實是已經盡了他最大的努力和思考,即使是再來一次,估計也不如這次回答好。
乙班内。
在周夫子走後,乙班内學子幾乎全在叫苦連天。
“最後那道題是什麼,怎麼感覺和前面的帖經和墨義題不太一樣,我直接默寫了《大學》原文,應該不會出錯吧。”一個學子小心翼翼地問道。
“那是制藝題,周夫子教學時提到過的,你不會沒聽吧?”
“啊?完了完了……”
這是從丙班剛升上乙班的學子們聚在一起讨論。
另一邊。
“這次的制藝題未免出的太難了吧,乙班之前從來沒出過這麼難的題,原句本來就短小精悍,是一文總綱,題目更是隻有短短四個字,破題都難以找角度。”
“是啊,當看到這個題目後,我手都軟了,以前的制藝題題目雖然短,但好歹原文有一大段,今日我找了半晌才破題。”
“你好歹還破題寫了,那道題我作答時自己都不敢寫下去,畢竟隻有自己才知道自己寫得有多離譜。”
這是原乙班衆人聚在一起抱怨。
收拾好筆墨紙硯,裝入書袋,魏平安正打算和一旁羅學兄和不遠處的修文兄告别後離開,卻先被黃修文攔住了去路。
“平安,你考得如何。”
緊接着黃修文眉頭皺起。
“我隻接觸過幾次制藝題,但也能感覺到周夫子此次出的制藝題有些難,不好破題,而且按以往來說,乙班應當是四書學完後才會出制藝題,沒想到周夫子提前了。”
魏平安看向黃修文,發現他整張小臉都是苦兮兮的,看起來此次考的就不太如意,勸慰了一番後,才無奈地搖搖頭,回答道。
“我也隻是盡人事、聽天命,畢竟這次的題确實太難了,我也拿不準。”
一旁的羅應山也來湊了個熱鬧,一雙胖乎乎的手搭上魏平安和黃修文的肩膀。
“這次的制藝題沒想到你倆都覺得難,我也是,根本無處下筆,周夫子可能是算到兇卦了,才想着來折磨我們。”
周夫子閑着沒事便算卦的事也是他們無意中發現的。
羅應山是前些年常常被周夫子拎進清靜堂教訓,早就發現了;而魏平安則是這兩年在每堂課後找周夫子開小竈發現的。
至于黃修文,他表示自己不過是多關注了一下魏平安的學習方式而已。
誰曾想跟到了清靜堂。
可惡,周夫子開小竈竟然不叫上他!
這太不公平了!
黃修文當時在心中狠狠譴責了這樣的行為,然後第二日便在家中長輩的幫助下成功加入進去。
同時他們也發現,周夫子隻要在清靜堂眉頭緊皺擺弄着龜甲和銅錢,下午的課業便難一些,反之則簡單些。
“唉……”
三人齊齊歎氣。
離開學堂後。
魏平安回到家,和正看着鋪面的娘王氏打過招呼後,便在屋内先行收拾好自己的行李。
馬上就是五月田假。
等再在縣上呆兩天出成績後,他就可以回魏家村了。
不過。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随。
在收拾好行李後,魏平安繼續進行往常的練字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