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觀我心頭疑惑,下意識捋一把胡子。
“張大人,我隻不過是一布衣,朝中無人,确實是不知道求書令的事情,就是不知何唐兄、歸鶴兄可曾知道?”吳觀我搖頭否認道。
然後看向方何唐和黃歸鶴兩人。
不曾想兩人也是矢口否認。
方何唐無奈一笑,說道:“張大人你是知道的,方家如今也不過是普通人家,哪有知道求書令的渠道。”
本來二哥那一脈曾在朝為官,隻是後來二哥因上谏勸桑令被貶到遼東都司,并于前兩年在遼東都司病逝,方家在朝中便徹底沒了人。
重心也放到族學的建設中。
“張大人你也是知道的,我大堂侄雖在京為官,但也隻是個七品官,事務繁忙,路途遙遠,甚少回來,平常連書信也要十天半個月的,哪有其他渠道去知道這求書令。”黃歸鶴也苦笑回道。
見三人都談及不知道求書令。
為了他的政績,張廷和講述起當初朝廷傳達下來的诏令。
“不久前的上谕:朕稽古右文,聿資治理,幾餘典學,日有孜孜……”
“……今内府藏書,插架不為不富,然古往今來著作之豐,無慮數千家,或逸名山,未登正史,今宜及時采集,彙送京師,以彰千古同文之盛……”
大意就是說上面為了方便後人學習,想要編篆出一部彙集諸多書籍、條目明了的大典,所以向民間求書。
包括那些沒有登上正史上的書,闡述百家學問的書,各類詩文專集,尤其是那些有名望的人的著書,都要采集。
并讓各布政司的布政使和學政,積極督促下去。
張廷和繼續說道:“吳先生,方夫子,歸鶴先生,上面還說過:将各書叙列目錄,注系某朝某人所著,書中要旨何在,簡明開載,具折奏聞。”
“這上交藏書,可是能在聖上面前露臉的事,那不僅是自己,整個家族說不準也能受益。”
張廷和語氣中滿是規勸。
他明年期滿,正想着今年拼一把,弄個好政績,說不定明年能升遷到府城裡去呢,所以可以說是低下姿态了。
另一邊,三人猶豫。
編篆大典确實是有利于後學。
但是,吳觀我突然想起之前的天山遁卦。
豹隐南山,遠山避惡。
他思考着诏令裡的話,心中總是有一種惴惴不安的感覺。
但是……
朝廷下的令,這可不好拒絕。
萬一被傳到上面去,引起像當年太祖皇帝在世時一樣的事,那可就不好了。
太祖皇帝當年曾下過求賢令,因為前朝文人不願在本朝為官,說了一句“既然不願意到本朝為官,那便送他們去前朝”後,便是一陣血流成河。
而如今上面,明顯是一脈相承。
罷了,還是穩妥些,隻選一些諸子文注之類的藏書交上去。
“我等自然願意。”
吳觀我先行開口,暗中還攔着方何唐和黃歸鶴兩人說話。
等張廷和離去後,吳觀我才又勸道,“朝廷下令,那必然是要上交一些藏書的,免得被人惦記。”
“可剛才我總是心慌,又想到之前的天山遁卦,何唐兄,歸鶴兄,此次求書令所選書籍還是要穩妥些,切記避諱。”
“可别成第二個烏台詩案。”
……
日月如梭。
距離上次上巳文會已經過去一個多月,轉眼間就來到四月末,學堂季考之日。
學堂季考也是周夫子提出的。
學堂以五月田假、九月授衣假、正月年假為界,分為三季,如二三四月為第一季,其中每季會有季考,在每季末尾幾日,而魏平安正面臨着四月末的季考。
因為五月田假在即。
魏平安最近也是更加努力,積極備考,想拿個好成績回去,隻是坐在乙班座位上,他發現周夫子此次出的題不同往常。
和之前月考不一樣。
除卻二十道帖經題,五道墨義題外,周夫子抛棄了試帖詩,别出心裁地增加了一道制藝題。
題目是——大學之道。
?
魏平安看到後疑惑加震驚,内心瘋狂想吐槽。
夫子,您這麼玩可不太友好了。
乙班前不久剛講完《論語》,本次季考前面的帖經題和墨義題都出自《大學》《論語》中,對于魏平安來說,這些他早看過百八十遍,雖有幾道題比較難,但也是手到擒來。
但魏平安萬萬沒想到。
周夫子在後面藏了個大的。
不過還好,魏平安曾經聽周夫子在教學中提到過制藝題,他的便宜師父柳掌櫃偶爾也說過一些制藝題。
制藝題從四書五經中選題。
它是每場科舉必考的題,分為兩部分,四書義和五經義,其中五經義又常稱之為經義題;制藝題其回答講究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
也就是魏平安前世常聽說的“八股文”。
想到這裡,魏平安有些心累。
夫子,這就是一次季考,至于丢出這麼難的題嗎?
不過,題還是要回答。
這道“大學之道”,出自《大學》中“大學之題,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