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詩雲: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木蘭辭》
隋唐時期,凡有軍功者,授以勳官,勳官十二轉,轉,就是授予勳官時用來衡量功績的單位,勳官最高一階為十二轉,官階正二品,最低一階為一轉,官階從七品。
凡以軍功授勳的,戰場上或戰後由随軍書記員記錄戰前的情況,戰争的過程和勝負的結果,同時要記錄每個官、兵殺死或俘虜敵人的數字,上報到尚書省吏部,吏部的司勳郎中反複審查,驗證為實,然後拟定官階,奏上皇帝,等待授官。
可以說考功司的勳官十二轉就是大唐将士的功勞簿,凡是大唐戰事不論大小都會在考功司記錄在冊,論功行賞,所以這其中自然也會有李治需要的将才,既然朝堂上無人可用,李治隻能自己發掘,勳官十二轉就是他眼前唯一的選擇。
李治本來還在郁悶,沒想到來如意這裡解悶還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獲,囑咐内侍監去考功司取“十二轉”之後李治也開始抱着孩子逗樂,如意也是看着李治抱着李弘嬉鬧,誰不想自己的兒子做太子呢?所以她竭力為李治排憂解難也是想要緊緊地抓住皇帝的心,一個人的野心會像野火一樣悄無聲息的生長。
隻是李治和如意把這件事想的太容易,二人以為的“十二轉”會是一摞卷冊,兩摞卷冊,(唐代還沒有線裝書籍),直到内侍監帶着人源源不斷的把“十二轉”擡進來李治和如意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有多麼天真,“十二轉”并不是李治日常看的聖旨,每天隻有桌子上的那麼多,哪怕一次戰事的軍功簿都會很多,所以李治看到的“十二轉”很快就像小山一樣堆起來,這還隻是内侍監取來的一小部分,最為一個内臣他也沒想到會有這麼多。
李治和如意看着堆積如山的“十二轉”各自目瞪口呆,這就是自己選擇的殿外選将?這要怎麼選?
在内侍監從考功司取走“十二轉”的時候,作為吏部尚書的褚遂良很快就得到了消息,畢竟考功司還是在吏部的治下,内侍監也沒必要避開他這個吏部尚書,皇帝想看考功司的記錄也是天經地義,但結合最近發生的事褚遂良知道事情不會表面上這麼簡單,所以他很快動身去找長孫無忌說明此事。
長孫無忌聽到李治着人取走“十二轉”的時候也是一愣,他沒想到李治為了找到“将才”居然會這麼“另辟蹊徑”,直接在軍功簿上尋找,邏輯是挺合理,有軍功的自然就是将才,但長孫無忌出身行伍,又執掌政事多年,他自然知道“十二轉”是什麼樣,不說浩如煙海也蔚為可觀,所以他認為李治想要從裡面找到将才的幾率微乎其微,長孫無忌好奇的是李治怎麼會突然想到了這個辦法,這就相當于長孫無忌不給李治提供将才,李治就自己自力更生自己尋找,還有就是靠着功勞簿找人,李治能不能耐心看進去都是個問題,找到的人能不能用也是個問題,要知道李治找将才不是為了擺設,而是為了征讨高句麗,這可不是一件易事,這都是長孫無忌要考慮的問題。
李治看着堆積如山的“十二轉”的确有一些喪氣,并且内侍監還告訴他這隻是考功司取來的小部分,現在考功司還有很多,這讓李治聽得更加無力。
還好如意之前在起居館的時候有一些記錄的工作經驗,知道這些記錄講究一個不遺漏,所以事無巨細之下就會顯得很多,也就勸谏李治直接選将就可以,并不需要太過細緻的查看。
這時如意看到内侍監把取來的記錄分開成了兩部分,有一部分比較大,有一部分很小,就好奇的問内侍監這是何意。
内侍監解釋道大的一部分是先帝時期的記錄,小的一部分是皇上到目前為止的戰事記錄,說到這裡内侍監也是有一些尴尬,因為這一小部分着實有點少。
李治聞言也是有一絲尴尬,哪怕這麼少的戰事記錄李治也并不是太清楚,因為當時李治繼位不久,其他的事情就已經把李治搞得焦頭爛額,哪還有精力顧忌打戰這件事,再說了他本來也對打戰沒什麼領悟力,所以這在當時都是由長孫無忌一力操持。
如意取來一看,李治登基到如今,登記在冊的戰事隻有兩場。
一場是永徽元年(650年)衛将軍高侃擊敗突厥,生擒突厥車鼻可汗。但這場戰實際上并不是發生在李治繼位後,而是太宗皇帝在位時高侃就被派遣,直到永徽元年戰事才結束,高侃也因此得封衛将軍,出任北庭安撫使(高侃,唐代著名邊塞詩人高适的爺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高适,)。
如意看着記錄然後取來紙筆記錄下了自己看到的重點,然後轉交給了李治。
另外一場是永徽二年(651年),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在太宗皇帝駕崩後有了反唐之心,也就自立為沙缽略可汗,攻入了大唐西、庭州二州,當時李治委命武侯大将軍梁建方帥軍征讨,結果雖然梁建方擊敗了賀魯所部,卻因為天氣和補給的原因沒有完成徹底擊垮賀魯的戰略目的,出師未盡全功,結果在回朝之後就是朝臣滿天飛的彈劾奏折,最終還是李治念在梁建方有舊功,未曾降罪于他。
這對于梁建方其實是不公平的,他就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這些東西行軍記錄裡都記載的清清楚楚:秋冬之際出兵,天氣惡劣,大雪沒膝,補給困難。結果最終戰勝換來的不但沒有功勞,還差點被追責降罪,就問誰願意?
這其實就是内外都在欺負李治這個新皇帝年幼,阿史那賀魯欺負李治所以反唐,朝臣們欺負李治所以有事沒事參一本,文官參武将需要理由嗎?不需要,平時閑着沒事幹武将家奴街上欺負人都會是文官彈劾武将的理由,更别說梁建方出兵打戰沒有全勝了,結果就是李治這個皇帝不擔事,所以現在哪怕李治求賢若渴,想要征讨高句麗朝堂武将也不願意站出來挑事,原因還是害怕出力不讨好,萬一沒打過高句麗,文官再出來治罪他們,李治這個皇帝能不能保住他們還是兩說,所以倒不如“以和為貴”,不打就不會輸,就不會被追責,這也是現在朝堂上的武将開始“以守為攻”“愛好和平”的原因,這要在太宗時期他就會體諒武将的難處,可惜李治還得被文官欺負,說又說不過,哪還有能力體諒梁建方?
如意很快就看完了李治登基之後的兩場戰事記錄,實在是有些乏善可陳,但還有高侃和梁建方二人可選,隻是現在高侃任職北庭安撫使,(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梁建方任職弓月道大總管(弓月古道,弓月城,唐代溝通絲綢之路的西域重要樞紐城市,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今新疆,伊利哈薩克州有弓月城遺址。)
李治對高侃和梁建方還是有一些想法的,但二人現在皆是身居要職,更重要的是遠在天邊,從長安到西域北庭,這一來一回幾個月保準是沒了,所以二人不太合适。
然後如意和李治就把目光轉向了“勳官十二轉”堆積如山的那一部分,那是太宗皇帝在位時的記錄,首先就是一個總的記載,太宗皇帝在位時僅貞觀時期被記錄在冊的戰事就不下三十次,這樣的次數與李治的兩次一比就是一目了然,現在内侍監取來的隻是三十多次戰事記錄的一部分,畢竟貞觀時期長達二十三年。
其中距離現在最近的就是太宗皇帝對高句麗一系列的征伐。
貞觀十九年(645年),太宗皇帝親率六軍,兵出洛陽,禦駕東征高句麗,奪十餘城,民數萬。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太宗皇帝命牛進達、李績、李海岸從水陸兩線襲擾高句麗,期間經曆一百多次戰鬥,戰無不勝,先後攻克石城、積利城,高句麗王讓他的兒子入朝謝罪。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宗皇帝命現在已經因為高陽公主謀逆事件身死的薛萬徹為将,再次渡江進攻高句麗,敗三萬高句麗援軍得勝回,烏湖鎮将古神感浮海擊高句麗,敗高句麗援軍萬餘得勝回。
僅僅隻是對高句麗一戰就連續四年,所記載大小戰事不在少數,這倒讓李治看的津津有味,這也看出了太宗皇帝對處理高句麗問題的決心,不怪他在駕崩之前的遺言都是囑托李治處理高句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