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武則天新史:仕女長歌:唐朝的女人 > 第171章 天意弄人妹妹出宮 陰差陽錯姐姐侍君

第171章 天意弄人妹妹出宮 陰差陽錯姐姐侍君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說李治在高句麗使臣求和的宴會之後可謂是志得意滿,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也就豪飲了幾杯,醉眼朦胧下就來到了武賢妃的蓬萊殿,一個人的得意不算得意,還是要有人共同分享才行,就像伯牙和鐘子期,高山流水,這是知己。

李治的知己毫無疑問就是他最偏愛的武賢妃,曾經他獨寵過蕭淑妃,但那已經是東宮時期的往事,現在李治心裡隻有武賢妃,所以哪怕已經醉意洶湧内侍監詢問李治去哪裡歇息,李治還是來到了武賢妃的蓬萊殿。

宴會是在中午,随着各種禮節外加推杯換盞也就拖延到了半下午李治才過來,在李治進來蓬萊殿的時候四處張望也沒有找到武賢妃,再往裡走看到一個身影躺在武賢妃的卧榻上,卧榻的裡邊躺着還在酣睡的皇子李弘。

“原來武昭儀已經歇息了,難怪這麼安靜。”這是李治的想法。

一直跟着李治的内侍監看到這樣也有眼色的退了下去,安靜侍奉在了大殿外,内侍監從太宗開始就侍奉在皇帝左右,是年紀不亞于長孫無忌的老臣,隻不過一直作為内臣存在反而不顯眼,但畢竟内侍監的年紀擺在這裡,他又是李治的近臣,所以靠着自己的一把年紀一直陪在李治身邊,平時還不顯山露水,隻是這一次的國宴拖延時間很長,可把内侍監累得夠嗆,宴會全程他都需要站在李治身後,沒有坐的機會,這對一把年紀的内侍監是一個挑戰,好在他堅持了下來,在看着李治進了武賢妃的房間之後内侍監也算是心靜了一些,也就可以有機會在殿外邊侍奉邊休息了。

内侍監雖然感覺蓬萊殿有些過分的安靜卻也沒有深究之中的原因,在安思定公主被害之後武昭儀就開始疑神疑鬼,看誰都不放心,身邊雖有侍婢,但人數并不多,因此蓬萊殿本就比其他宮閣安靜一些。

李治此時不管其他,他走向了武賢妃的卧榻。

嘴裡還在絮絮叨叨道:“昭儀,你是不知道朕今天的威風,高句麗使臣對朕卑躬屈膝,就像當年他們對父皇那樣一樣,群臣心中雖有不滿,但也是恪守為臣之道,哈哈,爽哉,樂哉,這其中就有昭儀你的功勞啊,朕要重重賞你。”

說完就坐在了卧榻武賢妃的旁邊,順着把手放在了側躺的武賢妃身上。

李治醉眼惺忪的自說自話,他也不管武賢妃有沒有回應,隻是自己自顧自的說着,說着自己過去做晉王的時候,說着二人之間的交集,從如意侍奉在紫宸殿到淪落感業寺,再到現在,李治也不知道他想說什麼,他隻是想說,卻沒有注意到自己的聽衆,自己手掌觸碰下的武昭儀在渾身顫抖,因為此“武昭儀”不是彼武昭儀。

此刻躺在昭儀卧榻上的人并不是武昭儀,而是武昭儀的姐姐武順。

為什麼武昭儀的卧榻上躺着的人不是武昭儀而是武順呢?此中緣故還要從早一些時間說起。

借着對高句麗一戰的勝勢武昭儀升任武賢妃,不管是朝堂還是後宮的局勢就暫時的穩定了下來,李治沒有理由再跟朝臣打一架,後宮在武昭儀成為武賢妃之後也算是分割了後宮最後一塊蛋糕:四大妃之一的賢妃的位子。

李治後宮一後四妃,就是皇後和貴淑德賢四大妃,現在五個妃位都是各有其主,皇後王婠,貴妃鄭珠賢,淑妃蕭未央,德妃長孫,賢妃武如意,最後一個大妃成了如意的囊中之物也就代表後宮的諸多妃嫔不用再争的頭破血流了,這樣局勢也就暫時穩定了。

對如意來說現在她成就賢妃之位是她十幾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再往前妃位就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沒有缺兒可補,如無意外這個妃位也許會陪伴如意一輩子,楊氏對女兒能有這樣的結果已經很滿意,雖然付出了很多,但人還是要活在眼下,不能活在過去吃過的苦,受過得罪裡面。

楊氏知道女兒的心中一直對被害死的安思定公主放不下,可是按照如意的說法害死女兒的幕後黑手是皇後,這個仇還要怎麼報?一旦搞出個閃失到時候隻怕如意這麼多年的艱辛付出都會毀于一旦,甚至還會牽連到兒子李弘和楊氏母女,楊氏倒不是害怕自己被如意牽連,但現在李弘有了接替太子人選的資格,這就說明李弘有機會有更好的未來,那就是太子,以後的大唐皇帝,這才是如意要思考的問題,所以楊氏才會勸說如意要放下心中的仇恨,既然自己做了賢妃,那從母妃的出身上李弘已經不弱于李素節,淑妃賢妃都是一品大妃,按照李治對如意的獨寵李弘被立為儲君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如意更要為自己的兒子着想,安思定公主雖然是女兒,但已經去世,此事也就罷了吧。

如意知道娘親楊氏說的話并不是沒有道理,可是她明明知道自己的女兒就是被皇後害死,所謂殺人償命,這個公平如意都不能為自己的女兒争取嗎?

所以擺在眼前的事就是如意要在自己可能做皇帝的兒子的前途和被皇後陰謀害死的女兒的仇恨二者中間做出選擇,選擇兒子她就要放棄女兒的仇恨,安安穩穩的為李弘保駕護航,避免節外生枝;選擇為女兒複仇就要活在對皇後的仇恨中,尋機複仇,而複仇一着不慎就可能牽連到兒子的将來,如意隻能二選一。

楊氏沒有打算為如意做出選擇,她隻是告訴了女兒兩件事其中的權衡利弊,因為她知道如意心中的苦楚,親身女兒的性命之仇哪是那麼容易就能放下的,不管兒子還是女兒都是娘親肚子裡掉下的肉,可是,正如楊氏所言,人總是要活在眼前,活在當下,如意沒有必要因為女兒的事跟皇後魚死網破,因為皇後無子,她是個孤家寡人,如意卻有自己的兒子要照看,所以楊氏話能說,決定卻不能為女兒做,并且這樣的話隻能由她這個做娘的來說,因為女兒在皇帝那裡還需要善解人意,還需要賢德,能體諒她的隻有家人,這些話隻能她說。

如意知道娘親楊氏話裡的意思,她是怕自己被仇恨蒙蔽了眼睛,現在自己又成了賢妃,也就比昭儀時更有了和皇後一較長短的資本,就像當年的蕭未央一樣,以自己受寵的淑妃之位和皇後水火不容,最後二人搞了個兩敗俱傷,皇後從感業寺找到了自己和蕭未央争寵,而蕭未央徹底失寵,如意知道楊氏這是怕曆史重演,作為後宮的妃嫔,被皇帝獨寵就是最大的資本,一旦失寵那就是什麼都沒了,這個道理如意懂。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