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戰是一件講究時令的事,這在兵法上被稱為天時,天時也是天命,哪怕就算是五丈原的諸葛亮也不能違逆天時,強如太宗皇帝在東征高句麗時到了大雪的時候也要退兵,天命不可違,所以蘇定方在看到飄蕩在恒笃城的雪花的時候就知道自己這場戰已經打完了。
蘇定方對此多少都有些不甘心,西域沙場是比高句麗更大的舞台,蘇定方更想展示自己的軍事才能,他已經老了,時間每時每刻對于他都是奢侈的,并且他還想要回報李治的知遇之恩,可惜從一開始這一切都不順利,首戰他請戰程知節不給他這個機會,突襲突厥援軍大營王文度一直在阻擋,影響了突襲的戰果,還在突襲勝出後固守不出,白白浪費了一鼓作氣的機會,再到現在,程知節在王文度的建議下開始維持勝果,不再想繼續突破,這所有的選擇都和蘇定方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馳,蘇定方也無能為力。
在這裡程知節是行道大總管,王文度是副總管,他隻是前軍總管,這件事從一開始就不公平,名義上是他和王文度的戰功比拼,程知節是衡量二者的見證者,實際上呢,程知節是朝堂的老臣,是大唐的名将,他和長孫無忌是多年的相識,在現在李治和長孫無忌的朝堂之争中多少都會向長孫無忌偏頗,這是第一個原因。
還有就是王文度,衆所周知王文度是王皇後的一派,在程知節眼裡自己沒必要得罪皇後,也就聽從了王文度的幾次“建議”,畢竟王文度說自己有密诏在身。
還有一點就是程知節對蘇定方的些許偏見,在朝堂的武将們眼裡蘇定方始終是那個二十五年籍籍無名的無名小卒,憑什麼他能突然出現在皇帝眼中?這是粉刺朝堂的武将沒能力還是對皇上不忠心?
所以程知節雖然一開始的角色是作為蘇定方和王文度戰功比拼的中間人,實質上他并不能做到絕對的公平,是人就不可能完全克服自己的私心。
當程知節和王文度看到恒笃城雪落下的時候也知道自己該撤兵回城了,相比于蘇定方的無奈和不甘心,王文度就要得意的多,不管這一戰整體上打得怎麼樣,至少自己在戰功上是優于蘇定方的,自己有首戰之功,有“攻破”恒笃城之功,蘇定方隻有突襲突厥大營一次功勞,這麼看來自己就算是完成了皇後娘娘的囑托,并且,太子之位也很大可能就穩了,當然這是他大軍回朝之後的事。
實際上這一戰可以用四個字形容:無功而返,不管是唐軍的首戰告捷,還是突襲突厥大營,還是占領恒笃城,并沒有真正的和突厥人交戰,隻是有勝勢,并沒有實際上的勝果,因為沒有消滅多少突厥的有生力量,可以預見的是一等唐軍撤兵,突厥人馬上就會卷土從來,從新占領這片土地,這就是無功而返。
但眼下西域已經開始下雪,不管程知節還有多少想法現在也隻能撤兵了。
時間回到一個月之前,幾份戰報接連送到大唐朝堂,在這幾份戰報之前朝堂還歡呼在王文度的首戰告捷上。
先是一封常規的戰報,在王文度首戰告捷後,大唐和突厥人陷入了纏鬥的僵持階段,雙方各有勝負。
這時候大家的心态沒有什麼變化,打戰僵持是常态,很少有什麼一戰定勝負的說法,但也不是完全沒有,上一次高句麗的愚蠢守将不就是和程名振和蘇定方一戰定勝負嗎?這讓不少朝臣奚落。
後來是一封程知節的求援信,信裡說突厥人有兩萬援軍前來,程知節求援,這封信實際上是程知節送給西州總管蘇海政的信,他向蘇海政求援,蘇海政不可能不做準備就出兵,所以他就把程知節送給自己的求援信和自己出兵的信一起送到了朝堂,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正常,但蘇海政也需要有一個合理的理由,他可以先出兵支援程知節,但也要告知皇上。
這個消息頓時讓很多人開始緊張,長安和西域千裡迢迢,等他們收到信的時候西域該發生的事早就發生了,所以他們不知道突厥人的援軍到了以後程知節是怎麼應對的,畢竟他要以少敵多,這是一個兇險,雖然信裡蘇海政說自己會從西州出發前去支援程知節,但誰知道程知節能不能堅持到援軍到來?就算援軍抓緊時間及時趕到了,結局又會怎樣?這件事其中蘊含了太多的未知結果,所以很多人開始緊張,這樣的緊張已經超出了朝堂的暗争,牽動着所有人的心。
在所有人的忐忑中然後就是一個意外的消息傳來,蘇定方在突厥援軍到來的時候覓得一絲戰機,他趁着突厥援軍長途跋涉人困馬乏的機會,夜襲了突厥大營,這樣讓突厥援軍還沒有發揮作用就已經成了潰軍,大唐突厥援軍的困境還沒有成形就已經被蘇定方擊破,一句扭轉了戰局。
李治聽到這裡激動的從龍騎上站起,他為大唐打勝仗激動,他為蘇定方敢于置之死地而後生激動,他也為自己的眼光激動,這就是他用人的功勞。
朝臣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也是一愣,他們沒想到蘇定方會有這樣的氣魄,不但眼光很好,能看到突厥人長途跋涉人困馬乏的戰機,并且他個人的氣魄也很大,就敢隻率領伍佰精騎突襲突厥援軍大營,這可真的是在賭命,上一次對高句麗一戰的戰報中說蘇定方身先士卒殺入敵陣朝臣們心中還有疑慮,但這一次再也沒人懷疑這件事,蘇定方隻帶伍佰人就敢沖向兩萬人,上一次高句麗一戰蘇定方可是帶着一萬人,他怎麼不敢?誰還敢說他不敢?一時間蘇定方的風評在朝堂迎來巨大轉變。
可是高興過後朝堂就陷入了奇怪的氣氛,大家還沒有忘記這一戰的價值,這是皇上和朝臣之争,是皇後和賢妃之争,是李素節和李弘太子之争,雙方的棋子就是蘇定方和王文度,賭約是誰的戰功大誰就是勝者,前一段時間的勝者是王文度,因為他有首戰之功,可是現在蘇定方有了夜襲突厥大營之功,扭轉了雙方的戰局,這麼一看誰占上風就一目了然,所以現在賢妃之子李弘也就逆轉了前一段時間的頹勢,暫時占據了太子之争的優勢。
所以這個消息傳到後宮的時候王皇後和蕭淑妃震驚失色,她們還沉浸在前一段時間王文度首戰告捷的喜悅中,沒想到情勢變幻的這麼快?怎麼這個該死的蘇定方就能襲營成功?怎麼不死了去?這個該死的蘇定方!愚蠢的王文度,廢物!王皇後和蕭淑妃恨不得咒死蘇定方,怒罵王文度的無能,這個夜襲的良策為什麼不是王文度想出來的?就算不是王文度想出來的他為什麼不能阻止蘇定方立功?自己是怎麼跟王文度說的?不能立功還不能阻止蘇定方立功嗎?王皇後還不知道王文度已經盡自己的權力阻止了這件事。
再然後就是唐軍開始轉戰恒笃城的消息,王皇後和蕭淑妃開始心急,時刻在期望着突厥人能出來和唐軍打一戰,好讓王文度多立一些戰功,可這時候突厥人已經開始躲着唐軍走,時間越拖王皇後越是心急。
直到又有新消息傳來,王文度率軍攻破了恒笃城,這個消息讓大家又是一陣興奮,尤其是王皇後,她緊緊地抓着前來報告消息的宮女的肩膀連聲問這個消息的真假,前段時間她太過難熬了,有些度日如年的感覺,現在總算熬得雲開見月明了。
與之相反的是如意和楊氏,她們總算知道了什麼是樂極生悲,蘇定方立功的興奮還沒有過去心态就涼了。
再有消息就是程知節說西域已經開始下雪的事,大軍要回朝了。
這都是李治收到的消息,消息的具體内容取決于上報消息的人,所以很多具體的事還需要大軍回朝之後才能真的說得清,但這些有限的消息已經開始讓很多人高興起來,因為這一次的比拼勝負已經明了,王文度有首戰之功和攻破恒笃城功勞,穩穩勝過隻有襲營一次功勞的蘇定方,所以這一次李治和朝臣的賭局算是李治賭輸了,朝臣赢了?皇後赢了?至少目前是這樣的,所以李素節赢了太子人選之争的消息開始甚嚣塵上。
李治失落,雖然戰打赢了,但李治自己的戰打輸了,他輸給了自己的朝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