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的大唐對突厥一戰,李治用蘇定方的目的大家心知肚明,現在結果也已經明了,李治的心思大家也是心照不宣,那就是太子人選。
不止如此,由于在此戰中王文度為了和蘇定方争搶戰功,先是殺良冒功,後又矯诏假傳聖旨,死罪雖免,但已清除過往功績,直接除名為平民,這是對皇後的勢力以及威信是一次沉重打擊。
更重要的是程知節,程知節因為自己的偏頗立場,輕信了王文度的矯诏之事,錯使唐軍在優勢占盡的情況下逗留不前,贻誤戰機,緻使這一次戰事無功而返,最終也被李治治罪免職,這才是最大的影響,因為程知節是太宗時期就在朝内威名赫赫的武将,為大唐開疆拓土立功無數,在太宗駕崩後也是長孫無忌主持朝政的重要助力,結果因為這一次贻誤戰機被治罪,這是對長孫無忌老臣集團的一次嚴重的削弱,他在朝堂的重要性無疑要超過王文度許多。
隻有李治,雖然經曆了戰事開局的心驚膽顫,戰事期間的跌宕起伏,戰事結果的乾坤扭轉,過程不是那麼讓人痛快,結果卻是好的,為此李治也就開始謀劃自己如何讓李弘順其自然,名正言順的接替太子之位。
現在的太子還是天下人皆知的太子李忠,可是知道内情的人都知曉李忠因為其生母廢妃劉氏“戕害”武賢妃之女安思定公主之事被治罪處死後,太子李忠已經罹患失心瘋不治,他的病情最初還是隻有王皇後才知道的秘事,結果王皇後私下請宮外郎中僞裝“醫婦”為李忠治療行事不秘被武賢妃的生母楊氏“偶然”撞破,最終導緻李治病情成為一個公開的秘密,王皇後也因為隐瞞、耽誤太子病情被皇上禁足鳳儀宮思過到現在。
從李忠得病不再是一個秘密起大家就知道接替李忠的太子人選已經是擺在台面上的事,所以就有了後來的朝堂選出接替太子人選之事,明眼人都知道李忠被廢是遲早的事,就在等接替太子之人的出現。
結果所有人都沒想到接替太子人選不但出現,甚至還一下子出現了兩個,李治中意的李弘和皇後、蕭淑妃一方中意的李素節共同成為了接替太子人選,大家也知道根本原因還是這種情況形成的始作俑者長孫無忌,不管是李弘還是李素節都不是長孫無忌中意的太子人選,長孫無忌實則在等待後宮内長孫德妃能抓緊時間生出一個皇子,不然朝堂怎麼會出現兩個接替太子人選的鬧劇?對于長孫無忌來說這都是下一個李忠罷了。
這也是長孫無忌和王皇後一直以來的關系表現,長孫無忌的想法可以代表王皇後,因為王皇後從始至終都是依靠長孫無忌生存,但王皇後卻不能代表長孫無忌,長孫無忌可以支持王皇後,卻不會完全支持王皇後,長孫無忌一直有自己的私心所在,這也是王皇後和長孫無忌都心知肚明的事,所以王皇後才會在長孫德妃生不出孩子的事情上算計長孫無忌,這是她對操控自己命運的長孫無忌的報複。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哪怕你長孫無忌再權傾朝野也管不了長孫德妃的肚子,所以等不到長孫德妃生出一個皇子,以李弘和李素節為核心的太子人選明争暗鬥現在就出現了結果,這就是計劃趕不上變化,長孫無忌計劃的再好,為長孫德妃安排的再是妥當,也要看“天意”,世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對長孫無忌也不例外。
現在長孫無忌已經沒有合理的理由阻擋李治想要把李弘推上太子之位的想法。
這個時間恰好到了一年一度的秋祭大典,也就給了李治一個絕佳的機會。
自上古時代起就有先賢通過觀察太陽在天空周年的運行,就确定了春夏秋冬四季,其中的節點就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這就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古時候極其重要的天文曆法。
而古代的帝王也都以勸課農桑為治邦理國核心,因此皇帝們為了表現對大自然的尊重、對農事的重視就會在這些對農事極其重要的天氣節點進行祭祀大典。
所以就有了春分祭祀太陽,夏至祭祀大地,秋分祭祀月亮,冬至祭祀上天這些古老而又隆重的皇家和國家祭祀儀禮。
而秋分為什麼祭祀月亮呢?這是因為和古代的月亮信仰有關系,古人崇拜月亮,因為月亮代表了生育、繁殖、豐收,秋天也是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所以秋分祭祀的含義就是莊稼豐收、子孫綿延,李治作為皇帝也不例外,在節令到了的時候也會舉行大祭。
并且秋祭包含了生育、繁殖之事,所以這一次的大祭需要女人的參與,李治名正言順的女人自然就是皇後,而皇後生育的結果自然就是皇子,可惜王皇後沒有生育皇子,那她這樣就算是有悖于秋祭的含義,是一種不妥,好在這隻是皇後的不妥,不是皇上的不妥。
既然如此,“皇上應該讓皇後娘娘抱着李弘皇子參與此次大祭,這樣就沒有不妥”。
這是李治心腹李義府的建議。
讓沒有子嗣的王皇後抱着李弘參與秋祭大典,這樣即解決了皇後無子“不妥”的事,符合了秋祭“生育”的内涵,又讓皇子李弘順其自然的出現在了世人面前,皇後娘娘抱着的皇子,那之後這個皇子成為太子也是理所應當。
李治不得不為李義府這個巧妙的辦法稱贊,實際上皇後每年都會參加秋祭大典,也從來沒有抱過孩子參加,一方面是她沒有生孩子,另一方面是她把李忠收入名下的時候李忠的年紀已經不适合抱着,還有就是王皇後對李忠從來都不上心,哪裡會想到帶着李忠參加大祭?王皇後就算是有這個想法也會把機會留給自己親生的孩子,隻可惜她一直都沒有這個機會。
李義府就偏偏想到了這個主意。
可是壓下王皇後還在鳳儀宮的禁足懲罰之中,李治也不好意思就這麼直白的告訴王皇後出來抱孩子參加大典,畢竟王皇後是因為耽誤了太子病情的“大罪”,事關太子李治也不能一句話帶過,不然也會引起非議,所以現在的難題是應該先名正言順的把皇後先放出來。
李義府又道:“皇上難道忘了前一段時間已經有大臣陳情皇上應該對皇後娘娘處罰完畢的事兒嗎?”
李義府說起的事是前一段時間有大臣還不知道王文度殺良冒功之事,以為王文度在和蘇定方的戰功比拼中勝出,就開始鼓吹皇後娘娘的好話,說起了對皇後禁足解禁的事,李義府的意思就是既然前段時間有人說起了這件事,那李治正好借着他們說的話取消對皇後的禁足,然後皇後就能抱着李弘參加秋祭大典,這麼做合情合理。
之後的朝會上李治就提起了之前有大臣需要解除王皇後被禁足的事,李治也認為皇後經過幾個月的反思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也就認可了王皇後的禁足令。
李治下令之後馬上就有内侍到王皇後的鳳儀宮宣召,說是經過朝臣的谏言,皇上的考慮,從現在開始解除皇後娘娘禁足鳳儀宮的懲治。
也就是在一天之後的朝會上李義府提起了即将到來的秋祭大典之事,秋祭是每一年的慣例大祭,既然是慣例那自然需要按照舊例籌措就行,這本是太常寺太常卿的分内之事,隻是不知道李義府怎麼會提及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