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伋唇角漾出一波淺淺笑紋,“你我夫妻,我這般說你,你尚且難過。你與朱成主仆,你當着他的面說出那種話,他會是什麼感受?”
鲛兒擡起頭來,淚眼眨了兩下。姜伋指腹婆娑着鲛兒眼角的淚痕,眼窩好似盛了清涼的雪水,“玉镯之餘波仍在,馬家上下依舊惶惶。你隻是氣惱朱成的失職,在他聽來卻認為你是指責他先前的犯上。”
鲛兒低眉陷入沉思之中,瞧見姜伋有意托起她的身子,生怕姜伋使力扯動傷口,趕忙起身。姜伋給鲛兒攏着頭發,柔聲道,“主母主母,是主也是母。如今我們業有了孩子,就更能嚼出這話的滋味來了。”
鲛兒前額貼上姜伋的胸膛,懇切道,“姜郎,二十闆子說重不重,說輕也不輕。你看要不要給朱成請個大夫回來?”
姜伋一笑答允,“你做主吧。對了,抽時間去給爹娘請個安。娘最喜歡聽你說話了。”
鲛兒素來體貼,自是知曉姜伋的心意,彎起眼角乖巧地應下。姜伋又問起他去家期間主宅内外的情形,鲛兒頑笑着揀了重要的說與他。姜伋聽罷疲憊地揉了兩下眉心,鲛兒遂服侍姜伋上塌歇息。添了兩匙檀香後,鲛兒走出房間,擡手招來廊前聽差的小厮,先是問了句朱成人在何處,接着又命小厮出去尋個大夫回來給朱成治傷。說來也巧,小厮領了吩咐出去,還沒出大門就看見管家恭敬地引着一位背着藥箱的長衫老者進門,“封大夫,您受累了。”
封大夫出身醫藥世家,早年應召供職于朝歌王宮。因帝乙駕崩而獲罪,貶入比幹府中為奴,陰差陽錯為姜伋的外公馬老爺所救。馬老爺深覺憑他的才華不應寄人籬下,遂出資助他在邯鄲城西開了一家名為百草堂的藥鋪。封大夫感激馬老爺的恩德,努力經營藥鋪的同時也盡心竭力地照料馬家諸人。前些時候姜衡在院子裡玩耍,嗆了冷風,本以為不打緊,誰知到了半夜竟嘔吐腹瀉啼哭不已。鲛兒心疼孩子,于是包好了診金派小厮連夜去請封大夫。封大夫聽明來意後二話沒說拎起藥箱連外袍都沒穿便一路小跑地過來,望聞問切開方煎藥,事後分文診金不取,隻讨了一杯熱茶便走了。而今日之所以登門是他出診回來路過馬家,擔心孩子病情反複,順道過來看看。
小厮趨步迎上前來行了個禮,講明了情由。管家道,“朱掌櫃這會兒應還在受刑,封大夫看完小少爺再瞧朱掌櫃也來得及。”封大夫點了點頭,示意管家頭前帶路。
朱成受刑之後在小厮的攙扶下回房,經過回廊時撞見了姬旦,姬旦見朱成這副模樣面上一駭趕忙上前搭了把手。朱成進門後見到坐在塌前的封大夫吓了一跳,“封大夫,您怎麼到我們下人的房裡來了?”
封大夫瞪了朱成一眼,“大夫眼裡沒有上人和下人,隻有病人。”說着起身将朱成扶到塌上趴好,一把撩起了他的衣襟。待仔細檢查了一番後,封大夫撚須道,“皮肉雖有青紫,但筋骨未傷,安養一日便可行動自如了。”
朱成回首道謝,封大夫自藥箱裡取出一盒膏藥來。處理好傷口後,封大夫叮囑了兩句,背起藥箱欲走。管家跨門進來,躬身呈上一個方形小木盒。封大夫擺手道,“我給馬家人看病從來都是不索診金不取藥費的,你們家主這是瞧不起我封某人嗎?”
管家笑道,“我們家主向來敬重您,這盒子裡裝的不是什麼金銀。”他打開盒蓋,手往封大夫眼下一推,道,“我們家主的長姐日前偶得一張古方,想與封大夫參詳參詳。”封大夫這才接過木盒,爽快地道,“好啊。我聽說這位姜姑娘也是杏林翹楚,有時間切磋切磋。”
管家拱手,送封大夫出了房間。姬旦合上門後一臉緊張地坐到朱成身邊,一壁摸着朱成的額頭,一壁憂心道,“朱成哥,你這傷真沒事啊?”
朱成微笑着撥開姬旦的手,“老太爺在世時說過,咱們家的刑罰,意在約束家人及令犯者痛而自省,避免重蹈覆轍。家主也曾說過,刑罰旨為警醒教化,主張明法慎罰用刑寬緩。所以咱們家的仆役奴隸非大錯不受重刑。至于我這傷……”朱成扭頭看了一眼,笑道,“家主隻是輕責,故而行刑時單以杖心擊打,極易養好恢複。”
“明法慎罰用刑寬緩……”姬旦咀嚼一番後似受教了一般,眸中綻出一抹亮彩,“家主馭下有方,難怪馬家長盛不衰。”
朱成冷笑一聲,道,“杯滿則溢,月盈即虧,天底下哪有一成不變的東西?家主早就要我們做足準備,好各自流散時能掙個周全。”
似有狂風卷來,在姬旦的心海上掀起一個又一個的巨浪。馬家此刻不見衰敗之相,姜伋竟然就作出了樹倒猢狲散的打算,而在他口出頹喪之言後竟還能将偌大的馬家牢牢攏住,委實不可思議。姬旦兀自驚詫不已,朱成叫了好幾聲才把他的魂給喊回來。姬旦發覺朱成不滿趕忙擺出一個聽候吩咐的模樣,朱成朝着陳在窗下的桌案揚了揚下巴,“我記得你說過你會算賬對吧?幫我一把。”
姬旦掃了眼摞在案上的竹簡,道,“我幫你沒什麼,隻是你休養一日就可痊愈,幹嘛這麼着急非要今天整理啊?”
“家主雖準我受罰過後可直接返回下處,但我還是依着規矩去了正房謝恩,在門外磕頭的時候正好見到賬房管事抱着賬冊過來。”朱成下巴墊着手背,“家主傷的比我還重,依然勤勉不綴。你說我還有臉偷懶哪?”
姬旦聽到朱成這般說,借給朱成端飯的機會前去望了一眼。正房果然燈火通明,依稀可見鲛兒為姜伋挑燈加衣的忙碌身影。姬旦心中感佩,嘴角揚起一道贊歎的笑容。
注:杖刑指古代用竹闆或荊條拷打犯人脊背臀腿,起源甚早,東漢時期始作刑種,北齊北周起納入五刑,沿用至清末。明法慎罰确在西周時期出現,具體由何人提出小楊未作考證。本文中出現杖刑及該言論單純行文需要,無任何曆史依據,特此說明。